建议
部门 拓展服务项目 汇聚更多爱心资源
如何更好地运营暖心驿站?泉港区委文明办相关工作人员建议,驿站应不断拓展丰富服务项目,把小驿站建成服务群众的大舞台,打造综合性文明窗口和便民服务平台。希望党政机关提供更多支持,同时加强宣传,吸引汇聚更多爱心资源,实现爱心早餐、暖心奉茶项目的常态化可持续运营。在寒暑假和节假日,驿站可以接受更多大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把驿站打造成社会各界,尤其年青一代的文明实践基地和公益体验平台。
“我觉得爱心店家与公益协会合作,可以成为爱心驿站运营的新模式。”许副会长认为,可以尝试店家提供爱心驿站店面,公益协会筹集物资并帮忙维护来运营爱心驿站。这样店家既可以献爱心也可以提升商店的知名度,公益协会也能借此帮助到更多的人。
政协委员 暖心驿站建好 更要用好
市政协委员、泉州师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戴青兰表示,近年来全市各地纷纷建起各种暖心驿站,让户外劳动者在辛苦工作之余,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城市的温暖。她觉得,暖心驿站要建好,更要用好,不能上级部门来检查时才开放,平时一锁了之;或者开了门却无人管理,落满灰尘,无法正常使用,成为一种形象工程。用好暖心驿站这些公共设施,需要相关部门和机构广泛征集民意,充分了解服务对象的诉求,并以此为出发点,合理设计服务项目。
戴教授认为,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在其中起到主导的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有效整合志愿者资源,促进广大志愿者和志愿团队在更多层面参与进来。同时整合民政、红十字会等官方机构职能,帮助暖心驿站在政策信息、建章立制等方面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引导和加强暖心驿站规范化运作。戴教授建议,在暖心驿站的建设、运营过程中,需要政府利用政策杠杆,撬动全社会的力量,建立健全一个政府指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社会组织之间既相互合作又优胜劣汰、各类资源自我循环流动的公益慈善“生态系统”。
“对普通劳动者的关爱,体现着一座城市人文精神的高度,也标志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户外工作者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群体,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更多地分享城市建设的成果,是改革发展的应有之义。”戴教授建议,为了让驿站充分发挥作用,相关部门还应考虑暖心驿站的站点位置、数量分布以及规模大小,同时积极创新服务方式,可以拓展更多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如图书阅览、文体活动等,进一步改善使用体验。(泉州晚报记者 吴志明 杨泳红 林劲峰 实习生 李娜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