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之举、战略之举,全国各地通过试点先行、深化拓展、提质增效等一系列积极探索、创新创造,涌现出扎入基层服务群众的“文明大篷车”、以“小喇叭”“小板凳”“小广场”“小舞台”等为载体的“惠民实践团”联动宣讲、创作新山歌传唱党的创新理论的山歌宣讲队等一批又一批有特色亮点的活动品牌和有效做法,在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培育时代新人、树立文明新风、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整合区域阵地、文化、人才等资源力量,根据群众需求再配置、再优化,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探索过程,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经常遇到基层创新举措不足、服务水平参差不齐、资金资源受限、群众参与度不高等瓶颈和问题。究其原因,各级在推动主体责任落实方面有所缺位,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思路不清晰,单线程推进建设,以至于部门之间、乡镇之间、村社之间资源存在不同程度的割裂,工作成效难以保证。唯有持续提升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动员、服务、保障能力,才能推动文明实践实现与时俱进再创新。
提升动员能力,既要落实各级党委主体责任,发挥“一线指挥部”作用,一把手“身先士卒”,带头参与、带头破题,才能确保工作抓得紧、落得实,又要突出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坚持群众需求导向,将“点单、派单、接单、评单”模式接入政务App或者官方小程序,调动各级各类资源下沉一线、村社共享,让文明实践资源阵地发挥最大效能。
提升服务能力,要着力整合青年、巾帼、党员以及科教文卫、司法环保等重点及专业领域志愿者力量,集合社会团体、社会组织、企业公司等重要社会力量,发动乡土人才、返乡创业人员等群体的带头作用,建设扎根基层、了解民意的志愿服务队伍。要着眼于突出精准、注重实效、形成常态,打造特色鲜明的志愿服务项目,在理论宣讲及政策宣传中引领思想、引发共鸣,在办实事解难题中暖人心、聚人心。要着重于健全平战结合的志愿服务机制,融合基层工作人员和民间救援力量,注重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做到平时供需对接、战时应急响应,在疫情防控、抗洪抢险、道路抢修等突发应急情况中率先保护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提升保障能力,要按照“一盘棋”思维,在保障常态化财政支持的基础上,将文明单位、高等院校、企业商会、行业协会纳入统筹范围,引导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提供项目化共建、定点帮扶、捐资赠物等保障。同时,要进一步盘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共文化场所、景区景点等公共场所资源,推动融入“15分钟志愿服务圈”,确保志愿服务常态化开展。(长乐区委文明办 林景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