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海上世界”综合体福建日报记者 施辰静 摄
“企业接待日”上,湖里区相关部门负责人与企业家面对面交流,答疑解难。 庄筱婧 摄
近日交房的厦门湖里区钟宅南苑安置房一角(资料图片)
五缘湾沿岸风景宜人。福建日报记者 施辰静 摄
东南网10月1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丽明 通讯员 陈瑜瑾)
湖海奔腾,里通外达。作为厦门经济特区发祥地的湖里,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四十载风雷激荡,成就了它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的胸襟和品格。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里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城市发展品质和人民生活水平,加速迈向“两高两化”中心城区。
奋进十年,华丽蝶变。十年间,湖里GDP从737亿元增加到1539亿元,年均增长7.9%,总量位居全省县区第四位;常住人口人均GDP从7.28万元增加到14.92万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0%,2021年总量443亿元,成为中国工业百强区;财政总收入从88亿元增加到260亿元,年均增长12.8%,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获评2021年全省城市发展“十优”区。
“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的贺信精神,湖里区正以勇立潮头、勇毅前行的精气神,进一步强化特区发祥地使命担当,奏响特区发祥地新时代华丽乐章。”湖里区相关负责人说。
拼搏创新
产业能级持续跃升
傍晚时分,来到位于厦门岛西部的牛头山,向着东渡邮轮母港的方向望去,62米高的“潮汐之眼”闪耀着绚彩灯光,在淡蓝的天幕间勾勒出一道别致的城市天际线。这就是厦门“海上世界”综合体的山海摩天轮。
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这里无疑是厦门人气最旺的商业综合体。除了山海摩天轮,国内首个空中卡丁车公园、全省首个真雪冰雪世界等区域内首发的休闲娱乐地标,以及知名品牌汇聚的“首店经济”,吸引了许多市民和游客前来参观游玩、打卡留念。
厦门“海上世界”汇聚了多元化产业和商业业态,形成服贸、法务、金融、文化四大产业集聚,实现“船、港、城、游、购、娱”一体化运营,有望成为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新增长点。
港城融合,乘势而上,提增动能。十年来,湖里区坚持强化产业支撑,依托传统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按照“优二进三”“二三产融合发展”和“5+1”重点产业规划,大力发展先进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商贸物流、新兴金融、文旅、健康以及建筑业,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向高端迈进。
2021年,湖里区三次产业比重为0∶40.3∶59.7,与2012年相比,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了14.1个百分点。计算机与通信设备产业已成长为千亿级产业链,拥有亚洲一站式航空维修基地。外贸进出口总额、交通物流业增加值占全市将近一半,入选全国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
产业提速换挡的背后,是创新驱动的活力引擎。2021年,辖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9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4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77.6%。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湖里将进一步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导向,大力发展“研发+总部+委外制造”业态模式,努力实现经济更高质量发展。
这十年,湖里区始终保持“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在一次次国家战略、重大机遇中,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蝶变跃升。
搭乘“岛内大提升”的东风,湖里东部崛起新的产业投资热土。两岸金融中心湖里片区、五缘湾商务营运中心、古地石基金小镇、湖里创新园……产业园区连片成势,人才、项目加速集聚。
“金色机遇”,未来可期。积极承接国家赋予厦门金砖创新基地建设的重大使命,湖里区结合东部旧村整村改造,正在加快打造湖里金砖数字新城,携手中国通用等金砖产业创新联盟成员共同开发,重点推动建设金砖创新基地总部区、金砖数字工业智谷、金砖TOD综合开发项目三大组团。
未来湖里还将积极打造金砖国家和“金砖+”合作机制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努力成为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高质量发展引领示范区。
奋斗为民
发展成果百姓共享
今年秋季开学,湖里区一口气开办了8所新校(园),其中3所是九年一贯制学校。8所学校新增学位1.62万个,其中,公办学校6所、学位8250个。开办学校数量、新增学位均为历年之最。
这些新建学校足以证明教育在湖里区战略发展中的地位。南山实验学校位于湖里的老城区,尚文实验学校位于忠仑公园附近,位于仙岳路旁的禾山中学进行了改扩建。三所学校都在城市寸土寸金的地带,它们将有效分流解决热点片区的大校额、大班额问题。
作为首批“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先行创建区,湖里区一直推动教育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让老百姓在“家门口”都有好学校。
单是“十三五”(2016—2020年)期间,湖里区就新建公办校(园)12所(含3所中小学、8所幼儿园、1所特殊教育学校),新增公办学位8190个。
不仅要有学上,还要上好学。方法之一就是组建教育集团,通过龙头校“一校带多校”,引领帮扶各成员校,从而提升辖区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育质量和学校管理等。
十年间,湖里区每年超过70%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社会事业发展,确保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十年来,湖里区相继落户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实现全面覆盖,获评全国健康促进区。建成投用7个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平均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达到80张,位居全市第一。失业人员再就业17万人次,发放各类社会救助金1.88亿元,惠及困难群众28万人次,兜底保障更加有力。
在被视为民生“硬骨头”的拆迁安置项目方面,湖里区积极作为、努力破解,让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满。10月9日,湖里区钟宅南苑安置房交房启动,1607户钟宅居民的美好新生活拉开序幕。
事实上,早在钟宅片区启动之时,指挥部便着手片区规划,与当地居民密切沟通,了解真实诉求。片区规划涉及商圈、学校、交通,前后修改了十几稿。在钟宅居民的参与见证下,融汇畲族文化与禅意的钟宅南苑正式落成,被民居们称赞为“最美安置房”。
本着“拿最好的地,以最快的速度盖最好的房”的理念,湖里区建立健全安置房规划、征拆、建设、返迁、治理全链条服务保障机制。十年间,共建成返迁安置小区15个、返迁居民约6500人。
即将搬入钟宅南苑安置房新居的阿在叔已经开始憧憬新生活:“能住进这样的房子,我感到很幸福!等装修好了,请大家都来泡茶。”
清新宜居
精致城区日新月异
近日,五通灯塔公园近5万株向日葵陆续绽放,金灿灿、黄澄澄的花朵儿如同一片金黄色的海洋;五缘湾人圆桥海岸线岸畔,约1800平方米的柳叶马鞭草丛中蜂飞蝶舞,温馨浪漫……金秋十月,湖里区被各种花儿浸染成一幅绝美画卷,人们相约前往各大公园打卡,记录如诗如画的生活。
环境优美,宜居宝地。十年来,湖里区下大力气治理生态文明,加强环境保护,让这片特区发祥地既有高楼林立,也有芳草绿地。
湖里区东部片区,湿地公园、湖边水库以及星罗棋布的100多公顷城市绿地公园,共同组成了名副其实的“城市绿肺”,不仅成了城市微气候的有效调节器,更是市民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突出系统治理,完成管网溯源排查3659.34公里,新建雨污水管网200公里,雨污分流改造220公里,基本实现68个排海口晴天污水“零排放”。
城市发展有“面子”,更要有“里子”。湖里区始终坚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通过推行“党支部建在小区”“小区党支部与业委会深度融合”“在职党员到本人居住小区报到”等有效做法,湖里区365个小区全部成立党支部,居民的获得感显著增强。党建引领小区治理获评全国创新社会治理优秀案例。
在江头街道江鹭花园小区,以成立小区党支部为突破口,支部书记曾明智带领小区居民实现了自治管理。修缮脱落的墙体、规范电动车充电桩、清理卫生死角……在党建引领下,小区面貌焕然一新,越来越多居民走出家门,成为家园自治的一分子。
值得一提的是,湖里区还将文明城市创建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区、街道、社区、网格和各个职能部门常态化的重点工作,建立协同联动机制。推行“大文明+大城管”工作模式,发挥“数字湖里网格化管理服务平台”作用,落实20多项具体问题解决机制,打通一批“断头路”,建设一批“口袋公园”,美化一批道路街区,让城市更加干净美丽。
如今,依托以网格化为基础的管理服务体系,“我的社区我的家、我的网格我的家”“百姓金点子,幸福(湖)金钥匙”等一系列文明提升活动,不仅充分调动了全区300余家文明单位、500余支文明创建志愿服务队、8.8万名志愿者的积极性,也让文明新风吹入千家万户。
手记
敢闯敢试 续写新篇
□福建日报记者 林丽明
人气满满的繁荣商圈,“产城人”融合的产业园,高标准选址建设的安置小区,绿树掩映的湿地公园……今日的湖里区,已不复往日岛内老工业区的陈旧和沧桑。
从特区建设之初“摸着石头过河”的白手开荒,到如今再担重任使命,更高水平建设“两高两化”中心城区,湖里区始终以特区发祥地的拼闯姿态,阔步前行,开拓创新。
曾几何时,特区演进历程中遗留的痛点、难点,让湖里区不得不直面产业转型升级、城区环境提升等多重考验。
老工业区“腾巢换凤”,产业大举外迁却留下成片旧厂房,成为棘手的难题。湖里区创新推动老工业区改造,通过引入文创企业,让老厂房焕发出勃勃生机。如今,联发东南天地、海峡建筑设计文创园等产业园区集结成片,成为文创产业发展的热土。
“城中村”矛盾日益突出、用地建设管理滞后等问题,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和转型发展。湖里区依托东部旧村整村改造这个全市体量最大的城市更新项目,凝聚起大干快上、埋头苦干的闯劲和冲劲,一次次刷新“湖里速度”,为城市发展腾出新空间。
边闯边试,更多新机制和新技术成为湖里区实现“高素质、高颜值”的助推器。率先尝试党建引领小区治理,人民生活书写幸福新篇章;深化“大城管”格局,打造“城市大脑”,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大手笔出台人才政策,送出诚意满满的“人才大礼包”,探索“产业+人才+城市”深度融合发展新路径……
沧海桑田,“变革”始终是湖里永恒的主题。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特区发祥地必将续写更加绚丽的新篇章。
数说湖里这十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3.96万元提高到2021年6.62万元。
10年间,湖里每年超过70%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社会事业发展。
新建、扩建公办校(园)45所,新增学位超过3.6万个,中考学业评估连续六年名列全市各区第一,是全省首批“教育强区”。
相继落户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实现全面覆盖,获评全国健康促进区。
失业人员再就业17万人次,发放各类社会救助金1.88亿元,惠及困难群众28万人次,兜底保障更加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