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7月15日讯 在同安,二轮车辆保有量30余万辆,约等于厦门其他区二轮车辆数量总和。二轮车辆,尤其是电动自行车,灵活穿梭城市,给市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安全隐患:飞线充电、违规超载、逆向行驶……桩桩件件,一出事都是大事。
今年4月以来,厦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电动自行车综合治理。同安公安分局紧盯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和安全隐患问题,形成全环节、全链条闭环式治理模式,确保辖区道路交通安全、畅通、有序。
从源头管理,到监督劝导,再到宣传教育,同安公安分局各岗出各力,上下共齐心,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让城市文明有序成为日常。
抓源头
挂上了“绿牌”
电动车管理更规范
最近,同安交警大队的电动自行车业务窗口,总要推迟一个多小时下班。从电动自行车综合治理开始,每天约有150人来上牌,有时超过200人。
“当天业务,就要当天受理,来一个办一个。”同安公安分局交警大队车驾管科科长、一级警长郑毅说,不上牌就不能上路,急群众所急,提供方便的车管服务是满足人民群众期待的务实之举。
审核资料、查验车辆、安装车牌,在同安挂上“绿牌”流程并不复杂。“开着无牌车,驾驶人违反交通规则的概率大大增加。”按郑毅的经验,没有牌照,就容易存有侥幸心理,容易让人忘了自己才是安全风险的最大承担者。
为消除交通安全隐患并确保电动车登记上牌工作有序推进,身为车驾管科科长的郑毅一方面深入开展电动车登记备案宣传引导,另一方面组织后台积极审核,确保电动车登记上牌工作圆满完成。目前,同安区电动车已备案14.7万余辆,约占全市五成。
今年以来,郑毅带着车驾管科推动辖区4家销售店开展“带牌销售”便民服务,累计办理“带牌销售”2000多辆。4月以来,为市民群众办理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业务约9000笔。
“解群众之困,化群众之难,用心、用情、用功为人民服务,我们不是‘管’群众,而是做服务。”郑毅常说“换位思考”,这样才能想明白群众需要什么,从源头推进电动自行车管理规范化。
如今,郑毅走在同安大街小巷,无牌车的情况已经很少见了。看着进一步净化的道路交通环境,他很骄傲——这是对全体同事加班加点最好的回报。
盯日常
紧抓路面交通
不放过任何违法行为
5月18日,同安区古庄路口,同安公安分局交警大队洪塘中队四级高级警长洪继田执勤时拦下一辆电动自行车。穿校服、脸庞稚嫩、无头盔,洪继田一查,他的直觉没错,骑着这辆电动自行车的“司机”还不到14岁。
按规定,驾驶电动自行车必须年满16周岁。于是,洪继田要求其父母前来领人,并现场普及交通安全知识。这只是洪继田工作的缩影。4月以来,他带队查处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行为1400余起,在中队名列前茅。
“处罚与教育并行,一定要理性、平和、文明。”洪继田说,他不仅想当一个有力度的执法者,更想做一个有温度的执法者。制止电动自行车超载,他会耐心解释原因——电动自行车稳定性较差,若车辆超负荷载重,遇上紧急情况极易引发交通事故;根据规定,电动自行车在允许通行的城区道路上,至多可载一名12周岁以下人员,“这都是有科学依据的,请一定要遵守。”
紧抓路面交通管理,必须长期处于“正在进行时”的状态。从警36年的洪继田深谙此道。目前,他主要负责大同片区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在路况复杂或交通违法行为偏多的地段开展日间整治、夜间盘查、下半夜错时勤务……把睡觉以外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他的队友都说他是任劳任怨的“老黄牛”。
“我能做的就是站好每一班岗。”洪继田说,营造长久良好的交通秩序,靠的是千千万万顶着风雨、扛着烈日的一线同仁,自己只是其中普通一员。
广宣传
用闽南话讲法规
交通宣传入脑入心
夜晚,等到大家都下班回家了,厦门市公安局祥平派出所副所长、一级警长陈金聪和执法队伍走进西湖社区家家户户,开展电动自行车整治工作。
“你电动车不能这样飞线充电,会着火,你骑电动车出门买菜接孙子,都要戴头盔。”遇到不懂普通话的老人,陈金聪发挥本地人优势,把条条款款转换为闽南话来讲。
针对电动自行车综合治理,陈金聪提炼了“三个积极、一个严管”:积极主动宣传、积极主动作为、积极主动配合相关执法部门进行整治、严管身边人。
“电动自行车整治不光在路上,更在心上。”广泛宣传、全面覆盖,成了陈金聪的工作重点,他常态化组织警力开展入户面对面宣传,并推动召开各村居房东大会20余场,要求房东做好自查并发动租客遵守规定。
为了更好地做宣传,陈金聪通过祥平派出所“守护祥平”公众号,发布电动自行车专项整治系列文章,累计受宣群众达2.2万人。
陈金聪的微信“家族群”里,除了祥平派出所公众号推文,常常还能刷到他转发的电动自行车事故新闻视频。“严管身边人,是我们的工作举措之一,我就从我自己身边做起。”他说,执法者更要起到表率作用,他专门成立了督查组,一旦发现民警辅警违规驾驶电动自行车,必须严肃问责,“如果自己都没做到,怎么要求老百姓?每个人都出一份力,让文明习惯成自然。”
共建设
义务交警柔性劝导
来自人民服务人民
7月13日,厦门市义务交警队同安分队队员杨华列接受了一项新任务。记者问他,一年多来他做的任务有没有超过400个?他说,没有数过。
杨华列的主业是开公司,时间自由,因此成了义务交警队里的积极分子。只要群里一发任务,他一看有空,就顶着高温天去执勤站岗。半年见习期,积分至少达到240分方能合格转为正式队员,而杨华列在见习考核期的积分达到3700余分。
一次任务将近2小时,时间段是下午5点半到晚上7点15分,正是放学下班的高峰期。穿好义务交警队队服、反光背心,戴上帽子、手套,拿着哨子、指挥棒,杨华列来到银湖路口的红绿灯下,看着人潮从附近小学、幼儿园、体育馆等处涌出。
电动自行车闯红灯、违规载人、逆向行驶、占用机动车道行驶……都是义务交警关注的重点。
遇到违规驾驶者,杨华列一般采取柔性劝导。一开始,他常常遇到不理解、不配合的市民。“在这里站岗久了,大家都慢慢认得了,而且义务交警队伍越来越壮大,市民也明白我们是帮助维护交通秩序的。”他说这份没有工资的工作,却有很大的回报——今年高考期间,杨华列在厦门第二外国语学校门口如常守护,考场外等候的家长自发送来了遮雨棚、饮用水,“听到一声谢谢,我就觉得什么都值了”。
作为联动治理交通的社会力量,义务交警来自于民间、服务于大众。“我是个普通市民,也很想做点贡献。”杨华列说,参与电动自行车综合治理等交通整治行动,总觉得这座城市的美好也有自己的一份力。(同安区委文明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