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首页 > 地方巡礼 > 泉州 > 安溪县
安溪:让非遗“活态传承”成果遍地开花
http://wmf.fjsen.com 2022-07-01 15:11:09 来源:安溪文明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文明风7月1日讯 悠扬婉转的南音、素雅清新的蓝印花布、灵活生动的木偶戏、朗朗上口的闽南四句……截至目前,安溪县拥有各级非遗项目62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9项、市级15项、县级35项。

近年来,安溪县持续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提高文化遗产的等级和知名度,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也让非遗“活态传承”成果遍地开花,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培养新人 激发传承活力

一手轻覆在纸板上,一手紧握着刀柄,重推深压,镂刻下精美的纹样图案……在华侨职校的蓝印花布工作室里,蓝印花布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陈国瑞,正耐心为学生们传授最基础的刻版技法。

“我希望能够让蓝印花布的成品走进百姓日常生活中。”陈国瑞讲到,自从设立工作室,他沉浸于钻研老手艺与新玩法,也时常开设‘非遗蓝印花布+双创’课程,努力将这项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走进虎邱镇双格小学,一首高亢悠扬的茶歌在课堂上响起,学生们伴随着旋律轻轻挥动手臂;在龙门中心小学,一个个木偶在孩子们手中翻转,表演活灵活现;踏入县青少年宫,学生们正跟着非遗老师的教学步骤,手持工具,小心翼翼地制作心仪的布袋木偶。

“去年开始,我们定期组织老师实地研学,向全县非遗工艺传承人学习,将非遗文化融入课堂。”县第十八幼儿园园长苏伟真介绍,通过环境营造、区域游戏等载体,进行蓝印花布、湖头米粉、麦芽糖等非遗手工制作体验活动,探索具有非遗特色的幼儿教学之路。

据县文化馆馆长王铭芬介绍,自2010年起,铁观音、毛笔制作技艺和南音等各具特色的非遗传习所如雨后春笋般浮现,越来越多的学校把非遗项目纳入课程体系,开设涉及美术、舞蹈、音乐、技艺等各类非遗专业课程,让学生近距离体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从2012年开始,我们几乎年年举办‘原生态茶歌邀请赛’,产茶乡镇成立‘茶歌队’、茶叶庄园设有对歌台,以此为契机,给茶歌爱好者创造一个切磋技艺、展示水平的舞台。”县文体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每年茶歌比赛之前,选手们都会参加培训交流活动,进一步提高演唱水平。

此外,“非遗进社区”成为一个重要的非遗文化交流平台,其中包括创建社区非遗文化交流中心、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传授技艺和常态化开展公益传承传播活动等。

“非常喜欢传统手工技艺,能够在自己所在的社区观看非遗的历史资料以及实物,亲身体验‘非遗’的魅力,是难能可贵的经历。”凤城镇华新社区居民王冰冰在参观社区毛笔制作技艺非遗交流中心时说。

安溪县还启动茶叶非遗技艺师带徒“长青计划”,采取结对帮扶形式,并建立学期考核与奖励机制,每年考核认定40对师带徒。同时,开展“大手小手齐心走”传承非遗文化梯队模式,链接中小学校,成立“工作坊教研中心”,鼓励非遗传承人到学校兼职任教,让校园文化与非遗文化更好融合。

“老手艺的新生命,关键在于后继有人。如今每两年申报一批推荐非遗项目传承人,积极扶持大师工作室建设,提供专项补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非遗人才队伍。”王铭芬告诉记者,如何保护好、继承好、开发好丰富的“非遗”项目资源是一个深远的大课题。答好这道题的重中之重乃是大量培养懂“非遗”、爱“非遗”,愿意为“非遗”的传承、开发奉献毕生心血的年轻匠人。

创新传播 助力乡村振兴

日前,在安溪县举行的“福在安溪香满城”端午系列文化活动中,南音、木偶戏、布袋戏等民俗表演引来市民驻足观赏;成珍桔红糕、龙涓大饼、手工贡糖等非遗美食让市民大饱口福……各种非遗创意趣味集市,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来。

“每年都会进行‘非遗日’宣传,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对安溪县部分优秀非遗代表项目进行云展播,让更多社会公众关注、了解生活中丰富多彩的非遗。同时开展非遗产品的展销活动,也是一次助力乡村振兴的好时机。”王铭芬回忆,2020年“非遗购物节”期间,利用直播方式向网友推介竹编制品、山珍豆签等特色非遗伴手礼,吸引了70多万点击量,产品销量连连上升。

近年来,安溪县充分发挥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依托现有的2个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大力发展乡村旅居产业;通过举办展览会、网络直播等形式,全方位推广展示非遗产品,吸引大量省内外游客,提高村民收入水平。

“今年4月,在乌龙茶(铁观音)非遗技艺交流会上,我乡邀请6名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技艺传承人,结对帮扶,把传统制茶方法传给一线茶农。”福田乡副乡长陈炳枝说,发挥非遗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有利于挖掘农村优秀手工制茶技能人才,提升茶叶品质、促进茶农增收。

16日,安溪县“茶乡购·大师说茶”茶文化推广暨直播活动(线上)正式启动,依托铁观音大师携手茶企大咖、名人名匠、直播达人等,开展“大师说茶”主题带货系列活动,通过直播系列活动做优茶品牌,挖掘茶文化,创新茶科技。

“作为全国最大的产茶县,安溪有数十万女性从事茶业工作,她们是一支技术富民的重要队伍,也是乡村振兴不可忽视的生力军。”在安溪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技艺代表性非遗传承人何环珠带领下,安溪铁观音女茶师非遗传习所在湖上乡建立传习实训中心,在龙涓乡、虎邱镇、西坪镇、感德镇等主要产业区设立基地,主持参与茶文化培训100余场近3000余人次,聚集和培养一批从事铁观音茶产业的优秀女茶师。

位于龙门镇洋坑村的1977茶云故事馆,凭借秀美风光和传统闽南古大厝,建设非遗小院集群,形成非遗人才、非遗文化、非遗旅游的虹吸效应,已是洋坑村网红打卡点之一,在2021年1月—2月,吸引游客达1.6万人次,其中单日最高近2000人次。

“茶事馆将围绕‘非遗茶文化’,延伸茶叶生态链、产品链、价值链,逐步打造成以生态保护、文化体验和技艺传习等为主导的生态综合体,希望以此带动和助推地方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何环珠说。

“活用非遗文化,既能拉动旅游业增长,又带旺乡村人气,持续涵养乡村文化生态。”县高甲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主任谢志斌介绍,该中心长期开展戏曲进乡村活动,2021年共演出90余场,覆盖全县24个乡镇,形成‘飘香安溪·周周有戏’‘文艺轻骑兵’等文化惠民品牌,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建立起深厚的群众基础。

“从我县非遗工作的实际出发,找准‘文’‘旅’融合发展的着力点,对推动更多的民间艺术、传统技艺、民间艺人进入旅游市场,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提及下一步计划,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长林清杰说,将进一步加大对非遗技能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推动非遗融入公众生产生活,引导文化产业机构和工作者深入乡村对接帮扶和投资兴业,助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安溪报记者 陈颖)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