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多个部门、相关企业大力推广可循环快递包装,加快快递包装“绿色革命”。“新华视点”记者近日采访发现,在消费者收到的快递中,纸箱、泡沫箱、塑料袋等传统包装占据主流,可循环快递包装日常生活中仍很少见到。(6月28日新华网)
快递包裹从终端快递站点到消费者手中的这一过程,被称为物流的“最后一公里”。根据《关于加快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的意见》,到2025年,全国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规模达1000万个。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可循环中转袋全网应用率达93.8%。2022年第一季度,可循环快递箱(盒)应用规模达到758.69万个。然而,相比庞大的快递总量,可循环包装占比相对较小,不少消费者在生活中“从没用过可循环快递箱”。
事实上,围绕可循环快递包装推广应用,快递行业已设计出一套技术路径。但在实际生活中,可循环快递包装成本高于普通包装,在物流终端“最后一公里”回收存在困难,导致推而不广。有快递企业通过成本核算,在回收过程中,循环箱会产生人工操作、扫描、车辆运输等额外费用,无形中加大了快递网点的成本压力。同时,高昂的时间成本也让很多快递员对循环箱“爱不起来”。通常情况下,可循环快递包装需要用户现场拆箱取货,再由快递员将包装箱带走回收利用,一些消费者出于隐私考虑,也不愿意现场拆箱。
打通可循环快递包装“最后一公里”的堵点,必须从源头上降低成本、减少回收难度,从各个环节寻求突破。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对绿色包装生产、绿色快递物流和配送体系建设、专业化智能化回收设施建设等项目,在资金、信贷、债券等方面给予支持优惠,促进包装减量和绿色循环的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另一方面,诚如业内人士建议,建立大数据平台,完善可循环包装全生命周期的信息追踪,使包装“逆向物流”或就地处置成为可能。目前,国家邮政局正探索构建邮件快件包装物回收“逆向物流”模式,引导快递企业通过在高校、社区网点设置回收装置,不断提升行业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率。
消费者也要积极行动起来,树立绿色消费、低碳消费的理念,改变快递包装随手扔或卖废品的习惯。这方面,需要快递企业、社区引入激励机制。2020年“双11”期间,一些城市的小区尝试“快递箱换零食”;2021年“双11”期间,某地邮政快递企业联合电商平台铺设1.3万个绿色回收箱,每天准备50万个新鲜鸡蛋,送给参与快递箱回收的消费者。这不仅弥补了快递箱回收体系的缺失,还增强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节约理念。
快递包装“绿色革命”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包装研发、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处理等各个环节,需要生产企业、寄递企业、用户等共同努力,也需要不同城市、区域之间的协调配合。只有全社会广泛凝聚共识,才能让可循环包装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台江区委文明办 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