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稳步推进“互助孝老食堂”建设
芒种时节,福安市湾坞镇半岭村,屋舍俨然,细雨绵绵,村内一处房子里,传出欢快的歌声,半岭村互助孝老食堂就设在这里。午餐时间,炊事员们正在厨房忙碌着,餐厅里10多位老人排着队,准备打饭就餐。
半岭村互助孝老食堂开办于今年1月,开启了该村养老新模式。近年来,宁德市农村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截至2021年底,全市居住在农村的60周岁以上老年人达42.6万、占全市人口总数12.3%,其中27.58万人是农村留守老人,农村养老服务特别是老人吃饭问题面临巨大压力。为此,宁德市大力推广“互助孝老食堂”机制,以“小食堂”凝聚“大民心”,切实提升农村老人的生活品质。
从2013年起,宁德市在蕉城区等地开展“慈善幸福院”模式试点,2020年在古田县开展“互助孝老食堂”模式试点,并进一步在全市范围内铺开“互助孝老食堂”建设。
端午节刚过,村里的节日氛围还未散去,在古田县吉巷乡薛后村孝老食堂里用餐的老人们,还分到了一个个热乎乎的粽子。“热饭热菜热粽子,我们吃得好吃得饱!”81岁的杜朱屏是该村的独居老人,孩子们外出工作。过去她自己做饭,煮一顿吃两餐,甚至煮一顿吃三餐,如今在互助孝老食堂吃饭,每顿都是新鲜菜,老人很满意。
打造“互助孝老食堂”养老模式的过程中,宁德市始终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高举旗帜促发展,俯下身子搞服务。
突出建设的科学性,让老人“舒心”。调研先行,开展入户调查,摸清留守、空巢老人的数量和用餐意愿。建改并举,除部分新建食堂外,对现有公共服务设施和闲置资源,进行安全、消防和适老化改造后投用,降低建设成本。
突出运营的规范性,让老人“放心”。制定《宁德市互助孝老食堂规范化建设指南》,做到场所规范、设施规范、管理规范、标识规范,每个食堂都成立膳食管理委员会,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听取意见、改进膳食。
突出管理的公益性,让老人“暖心”。采取“政府投一点、村财出一点,个人贴一点,社会捐一点”方式,多方筹措资金,确保“互助孝老食堂”的可持续运营。优先保障特困人员、低保对象等“七类特定对象”和革命五老、留守儿童等“五种优待人员”。在此基础上,逐步向有需求的常住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为减少食堂负担,蕉城区、古田县还积极探索在“互助孝老食堂”设置公益性岗位。
突出性质的互助性,让“爱心”流动。在保障老人健康的基础上,引导老人自助开展淘米、刷碗、打菜等力所能及的劳动,动员低龄老人开展种菜、帮厨和送餐等志愿服务,丰富老人精神生活。提倡乡贤志士、邻里乡亲“一袋米、一把菜、一份爱心献食堂”的互助模式,鼓励辖区内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小学学生、农村党员等参与助餐志愿服务。鼓励慈善力量、志愿者以慈善冠名、捐款、捐物、开展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参与“互助孝老食堂”建设运营。
两年多来,“互助孝老食堂”不仅让农村分散供养特困老人、残疾老人、留守老人和困难老人就近吃上了规范、健康、营养、方便、快捷的一日三餐,还推动老人走出家门,抱团养老,拓展交际圈,促进邻里和睦相处,让老人们收获“桑榆晚霞映天红”的幸福。
截至目前,宁德全市已建成“互助孝老食堂”407个,日均服务老年人9000余人。“互助孝老食堂”的经验做法也成功入选第三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和第一批福建省养老服务改革创新优秀案例。
一日三餐并非“小事”,事关农村老人晚年幸福。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互助孝老食堂”既是民心工程,也是良心工程,小小一个孝老食堂,看起来解决的只是老人们的吃饭问题,落脚点却是破解农村养老难题,让广大农村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闽东日报记者 张颖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