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包粽子 感德镇供图
文明风6月10日讯(陈颖)“五月五,是端阳;粽叶香,裹五粮。”近日,安溪县委文明办、团县委和感德镇等在龙通村联合举办“喜迎二十大 颂端午情怀 溯传统文化”系列活动,让群众体验浓浓“端午味”。
粽香茶香 赛事纷呈
“在土楼里庆端午,古色古香,很有味道!”1日,踏入感德镇龙通土楼,高低起伏的瓦檐下,随处可见火红的灯笼、对联和“茶”字,彩带飘扬,一派喜气洋洋的节日景象。
伴随着轻快的音乐,在孩子们的欢呼声中,端午节民俗文化系列活动正式拉开序幕。感德镇党委宣传委员陈海燕告诉记者,今年端午第一次将舞台搬到龙通土楼和龙泉谷景区里,让民俗文化与景点融合,对他们来说也是一次新的尝试。
当天,在包粽子比赛区的四周,早就围满了前来助阵的亲友团和游客,随处弥漫着清新的粽叶香、艾草香。活动现场,参赛选手们一字排开,糯米、棉绳等材料整齐地摆上桌子,一声哨响,13名选手迅速拿起粽叶,各显身手,只见绿色的叶子在掌中上下舞动,填糯米、裹叶子、扎线,转眼间得到一个个精巧的粽子。
“能够来参加比赛非常开心,不仅和大家一起切磋技艺,还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特别有意思。”最终,选手汪丽娇在短短15分钟内包出37个粽子,获得比赛冠军。
这边包粽子热火朝天,那边汇泉阁里斗茶擂台赛赛意正浓。面对着流水潺潺的天心瀑布,评审们轻舀茶汤,频频举杯,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都细细品鉴。
“擂台赛要求每个参赛对象要准备至少10泡的标准7克清香型铁观音,通过多轮守擂与攻擂的方式决出擂主,参评团同样由每场次的参赛者组成。”感德镇宣传干事林钗治介绍。
午后,龙通土楼里再次聚集了来自感德镇各所学校的学生,为即将进行的端午故事“书画说”比赛做准备。
书法、绘画现场 感德镇供图
“端午节大家应该都不陌生,除了纪念屈原,还有很多其他的风俗,最常见的就是挂艾草吃粽子……”以“眼中的端午”为主题,选手们或讲述有关端午的小故事,或述说自己对端午节的认知体会,娓娓道来,真诚倾诉,赢得台下阵阵掌声。
视线转到汇泉阁,长条桌子上宣纸铺陈,彩墨挥毫,青翠欲滴的菖蒲、小巧玲珑的酒杯、意境清新的花下品粽……一幅幅生趣盎然的国画从选手笔下诞生。
“有一句话叫‘夏月枇杷黄似桔,年年新果第一批’。端午前后正是枇杷成熟的时候,所以我在粽子上方画了一棵果实沉甸甸的枇杷树,点缀一些鲜艳的荔枝,迎合‘粽香端午’的主题。”学生王歆语指着自己作的画说。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在软笔书法比赛中,10名选手挥毫泼墨,落笔之处,或轻或重,或缓或疾,写下老舍的《七律·端午》。
学生参与知识竞答 感德镇供图
弘扬民俗 引导传承
“看到孩子在台上侃侃而谈,很有感触。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也想‘从娃娃抓起’,多带孩子了解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魅力。希望通过活动,让孩子们抒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学生家长陈彩恋说。
“应该先将叶子这么转两下……”当天包粽子比赛结束后,参赛选手们手把手教学生们包粽子。83岁的许奶奶一边讲解,一边做着示范。在她的指导下,学生们跃跃欲试,手持粽叶认真比划。
“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是什么?”“端午节的‘端’字有什么含义?”“龙舟竞渡早在哪个时期就有了?”……活动期间,有趣的知识竞答也吸引了众多学生参与。
“今天参加活动的人群包括少年儿童、青年茶师傅、离退休老党员等,大家欢聚一堂,重温传统手工技艺,也感受源远流长的端午文化,营造了一种传统节日的仪式感。”陈海燕介绍,比赛获得的粽子将邀请当地孤寡、高龄老人等前来品尝。
近年来,感德镇龙通村作为“党建+”邻里中心示范村,紧扣“感德传统茶村”主题创建,拓展“X品牌”,结合文旅活动深入挖掘、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举办了鼠曲粿比赛、端午节民俗文化节等一系列民俗活动。
“龙通土楼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历经百年风雨,借此开展特色民俗文化节,期待能够碰撞出更多的火花。”陈海燕说,接下来,将通过加入更加多样的文化形式,整合闽南特色古居民群、瀑布、田园、茶园风光等旅游资源,全面打造乡村旅游文化品牌。(安溪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