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首页 > 地方巡礼 > 泉州 > 泉港区
泉港:多彩活动迎端午 传统民俗趣味多
http://wmf.fjsen.com 2022-06-03 23:50:11 来源:文明风 责任编辑:兰楚文

文明风6月3日讯 6月3日是中华民族传统佳节——端午节。为引导群众和未成年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闽南端午节日习俗,泉港区开展2022年“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各镇(街道)、各级文明单位纷纷开展形式多样的端午节主题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老少同乐,端午粽情。


老少同乐过端午(泉港区委文明办供图)

5月30日上午,泉港区委文明办、区社科联、涂岭镇等单位联合在前欧村文明礼堂举办“老少同乐·端午粽情”我们的节日·端午文明实践活动,陪孩子们同过幸福节,护航他们健康快乐成长。活动现场,主办单位分别向前欧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涂岭五社小学赠送一批“爱心图书”,让孩子们徜徉书海、点亮梦想。泉港传承中心、涂岭镇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前欧少儿南音班等展演6个文艺节目,老少同台献艺,南音传唱庆佳节。作为“包粽新手”的孩子们积极尝试,而经验丰富的“导师们”也不吝赐教,热闹非凡、其乐融融,一起DIY自己的创意粽子。 涂岭镇、前欧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组织志愿者、社工进村入户,慰问孤寡老人、困难家庭、留守儿童,送去“爱心肉粽”和节日祝福,让他们感受邻里中心的温暖。

端午粽飘香,暖心志愿行。

5月31日上午,峰尾镇社工站的志愿者们就开始忙碌起来。他们用清洗干净新鲜的粽叶两片相叠,叠成三角形后放入糯米和其余食材,一边放一边按压紧实,最后用绳子捆绑结实,一个个漂亮的粽子就诞生了。经过大火焖煮的粽子带着淡淡的清香。带着这些爱心粽子,志愿者们先后上门慰问贫困户、文明家庭共10户,为他们送去节日祝福,陪伴共度端午佳节。粽香飘扬,成绩出“粽”。当天下午4点,一缕缕清香、一阵阵欢声笑语从峰尾镇圭峰中学食堂传来,在这里,一场别出心裁的主题班会课正在开展。临近升学考试,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锻炼未成年人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峰尾镇在圭峰中学开展粽香飘扬,成绩出“粽”活动。包粽与包“中”谐音,寓意为圭峰学子考出理想成绩,包“中”理想学校。通过此次活动的开展,使群众深刻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推动了“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使传统节日在实践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慰问环卫工(泉港区山腰街道供图)

关爱环卫工,慰问暖人心。

作为创城中坚力量,广大环卫工人顶酷暑、冒风雨、斗严寒,为建设美丽山腰付出辛勤劳动、作出重要贡献。在端午佳节到来之际,山腰街道开展“创文明城市,过祥和端午”环卫工人关爱慰问活动,向辛勤工作在城区一线的“美容师”们表示感谢和敬意;叮嘱大家保重身体,注意日常防疫、防暑降温和自身安全;希望环卫工人继续发扬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优良传统,为营造干净舒适的城区环境、建设文明秀美的幸福家园作为新贡献。连日来,山腰街道工会、创城办、创卫办等部门走进基层一线,向辖区417名环卫工人及垃圾中转站员工送去节日问候和美好祝愿。此次慰问活动共送出慰问品722份,让一线工作者倍感温暖。大家纷纷表示,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环卫保洁工作之中去,扮靓城区环境,提升山腰颜值。

端午倡新风,科学过节日。

为更好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新时代文明新风,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5月30日,后龙镇1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暨移风易俗过端午入户宣传活动。志愿者们深入各村(居)、背街小巷、主次干道向辖区群众发放移风易俗倡议书和“三率”测评问卷调查,通过话家常的方式,耐心阐述移风易俗的缘由、内容等内容,同时结合防疫、法治、家风家教等宣传手册,引导群众摒弃陈规陋习,树立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本次活动共走访86户,累计发放宣传倡议书和问卷调查420余份。下一步,后龙镇将持续呼吁、深入落实抓好移风易俗工作,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建设工作,破除陈规陋习,争做文明新风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共同建设和谐美丽新后龙。

关爱留守儿童,品味端午。

进一步推进实施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行动,促进留守流动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让城乡孩子共享同一片蓝天,5月30日,泉港区妇联联合区委文明办、前黄镇党委政府等单位在三朱学校开展“我们和留守流动、困境儿童在一起”主题关爱活动。活动现场举行捐赠仪式,各主办单位向三朱学校捐赠书籍、物资等捐赠累计18000元。9位爱心妈妈与18位孩子们互换结对卡,为孩子们赠送礼物;现场还一同观看了泉港区未成年人保护题材MV《听我说》。现场,9名“爱心妈妈”和18名留守儿童一起用彩带制作五颜六色的蛋兜,在亲切互动中,感受温暖品味端午。

(泉港区委文明办供稿)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