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是第32个全国助残日,设立全国助残日的目的,是希望这个群体的特殊需求能被看见、被满足。最近,新闻频道记者在广西南宁市走访中发现,市区内的部分盲道对盲人朋友的出行来说,并不便利,大家希望这个情况能有所改善。(5月15日 广西新闻频道)
盲道不帮“盲”也不是南宁的先例,全国各中小城市均不同程度存在“盲道”变“盲”的乱象,甚至于盲道成了一种摆设,盲道只是城市地砖铺设时的装饰,像是城市文明创建的一项硬性任务,必须达到某种标准,如此盲道铺设又能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衡量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其对待弱势群体的态度。城市无障碍环境是否规范完整,不仅是城市基础设施完善与否的内容之一,更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如果说建设、改造、维护与管理好盲道是一座城市的责任,那么,保证盲道可以随时被盲人无障碍通行,既是一座城市最深切的人文关怀,又是整个社会的一份尊重与爱心。
盲人这个弱势群体的出行,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重大民生问题。为此,呵护好盲人出行这双必备的“眼睛”,需要城市建设与管理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也需要每个人共同努力、积极参与。
盲道不“盲”,文明才有“眼”。看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不仅仅体现在物质环境层面上,还应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上。如果盲道不能让盲人安全便利的“独自出行”,那么它的意义就不大了。因此,城市建设与管理部门一方面要科学设计、完善规划,建好盲道;另一方面,要以高效、体贴的宗旨抓好后续管理,真正让盲道服务对象受益。
莫让占用盲道成为城市之“殇”。城市每个市民都要积极加入到守护盲道的队伍中去,多些感同身受,杜绝违规占用,及时反映建设不合理、维护不及时等问题,把盲道真正还给盲人朋友,让他们出行之路“无障碍”。
总之,一条盲道不只是盲人安全出行的道路,更是一个城市的人文符号。盲道物尽其用,这座城市才不至于始终处在一种“亚健康”状态,城市才能闪耀文明的光束。(泉州文明网 朱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