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5月12日讯 将乐县强规划、保资源、优服务,不断创新机制,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新路径,“精、准、好”凝心聚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全民共建“文明城”,齐心浇灌“文明花”。截至目前,已打造七大“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平台”,组建9支“8+N”志愿服务队,建设1个中心、13个所、143个站,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覆盖率达100%。
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自愿服务
规划先行,集“优化”为“量化”
一是完善机制促履职。规划先行,谋定后动,将乐县积极探索,创新机制,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作为守正创新、开创新局重要抓手,建立“中心、所、站”组织架构和职责清单,制定县、乡、村三级书记清单和重点工作项目清单,形成三级书记带头抓,多部门齐落实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将乐样板”。二是夯实保障固基石。将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纳入财政预算,投入资金为70万余元,将群文小剧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多功能活动厅、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科技馆等资源整合为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活动场所,建筑面积达2600平方米,设有七大文明实践服务平台,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3名。三是量化考评提质效。实行量化考评提质增效,将文明实践工作纳入县、乡、村三级文明单位精神文明创建年度考评项目,与干部年终考核测评直接挂钩,并定期开展文明实践工作调研督查,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履职尽责。
重阳节敬老爱老志愿服务活动
整合资源,变“单兵”为“团体”
一是阵地盘活。全面整合现有基层公共服务阵地资源,坚持全域覆盖、高效运行、有效管理,深入推进“中心+所+站”三级文明实践阵地标准化建设,整合室外舞台、农家书屋、文化主题公园、红色教育基地等资源一体化。二是力量融合。广泛调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社会力量,支持和鼓励“五老人员”、民俗文艺者、健身爱好者、新乡贤、南词小传人等发挥各自专长、优势,把文明实践触角延伸到户、辐射带动成组、打造擂茶+、“绿海红星”文艺轻骑兵、忠华志愿服务队特色服务队,依托“志愿三明”注册志愿服务组织524个,志愿者2.5万余人。三是互融共促。将文明实践活动与“创十星评十户”“六无村”“最美庭院”等活动紧密结合,引导村民扶贫济困、助弱助残、环境保护等志愿服务,激活家庭“细胞”,让“服务理念”融入村民行动自觉,形成“和睦共处 互融共促”新格局。
全国人大代表张林顺以“擂茶+”的形式开展“两会精神”宣讲
精准对接,使“被动”成“主动”
一是擦亮服务品牌。将文明实践与当地擂茶民俗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挖掘乡土素材+创作,理论转化文艺“轻食”,通过采用“擂茶为媒、文艺搭台、理论唱戏”的形式,创新“擂茶、住村、百姓、直播”+宣讲四种模式,开展送“党的思想、治村心得、致富经验、文明乡风”,活跃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烹调一道满足美好生活需要“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精美文化大餐。二是强化精准时效。泰山不让细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以“群众聚集在哪里,志愿服务就延伸覆盖到哪里”的格局,“线上线下”双向结合,多渠道实现需求征集,采取“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接单、群众评单”的工作模式,点面结合,问需而动,精准滴灌,及时有效,实现了户户到、时时联、事事帮,受益群众达8万余人。三是常态实践活动。发挥文明实践中心统筹协调管理作用,结合脱贫攻坚、大爱三明、移风易俗、疫情防控、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指导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精心制定每月志愿服务项目清单,广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1.5万余场,参与13.5万余人次。(将乐县委文明办供稿 杨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