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3月19日至3月28日,全市各殡葬服务机构已累计接待祭扫群众77.4万人,完成代祭服务1170次。不少家属寄来感谢信或通过12345热线,表达了对工作人员的感激之情。清明期间,全市各公墓还将根据逝者家属的需求,进一步优化代祭服务流程。(北京日报 3月29日)
习习春风,岁岁清明。清明扫墓作为亘古至今的传统礼俗之一,传承着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而受疫情影响,为减少人员聚集,保障祭扫服务,多地推出预约祭扫、错峰祭扫、网络祭扫等祭扫方式,鼓励群众将缅怀留在心中。
文明祭扫,防疫为重。目前,各地实施分区分级差异化精准防控,在清明祭扫工作中避免“简单化、一刀切”,积极探索文明祭扫的方式方法,如北京、天津推出代祭服务,提供清扫和擦拭、鲜花等服务;重庆实施预约、限量、分时、错峰祭扫,只在低风险地区开展现场祭扫服务;江苏南京、苏州、常州等地,推出在线云祭扫、家庭追思会等活动代替现场祭扫;福建依托“闽政通”App,推广网络祭扫、委托代祭等便民服务,并组织开展“鲜花换纸钱”“丝带寄哀思”等活动。
文明祭扫,心胜于形。祭扫的“初心”,在于祭祀者的诚心真情,意在慎终追远,表达我们缅怀逝者的心情。过去,放鞭炮、烧纸钱等落后的祭奠方式本就有着空气污染的隐患,而祭品的推陈出新让祭奠变成炫富甚至是闹剧,在烟尘四起、垃圾遍地的环境污染中,造成“心灵污染”。相比之下,一束鲜花、一个鞠躬、几许哀思,又或是在“云”平台编写悼文、敬献挽联,足够庄重而有仪式感,情感饱满而不怠慢,也是符合绿色环保、文明祭扫的最优选择。
文明祭扫,大有可为。回望去年清明节,全国正掀起党史学习教育热潮,祭奠革命先烈成为潮流,清明节从一个“家节”向“家国并重”的节日转变。有此珠玉在前,可以赋予清明节更多新的内容和形式,充分展示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和时代风采,进一步拓展清明节的精神内涵,用以传承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优良家风与新风良俗。
在这安放思念的节日,只要缅怀先人、思亲怀故的初心常在,鲜花可以代替纸钱、寄语哀思可以代替鞭炮声响、网络祭扫可以代替现场祭扫,更可收获环境之“清”、心灵之“明”。(长乐区委文明办 林景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