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首页 > 地方巡礼 > 泉州
文化大餐里的浓浓年味儿 泉州非遗闹新春
http://wmf.fjsen.com 2022-02-07 16:13:08 王金植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林婕

来自省外的王先生一家在中心市区中山路感受泉州花灯工艺 (陈小阳 陈英杰 摄)

锣鼓喧天闹新春,龙飞狮舞送祝福。春节期间,泉州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各显神通,为广大群众烹制出一道道文化大餐。无论是外卖随点随到的石花膏、土笋冻,还是泉州花灯、刻纸、梨园戏、南音、提线木偶等,记忆里的这些浓浓年味儿,都在非遗技艺中鲜活起来。

游客在参观掌中木偶 (图片由市文旅局提供)

新玩法带来新体验

为实现公众与非遗的“零距离”接触,春节期间,泉州推出了多项丰富有趣的社教和文创活动,让群众体验非遗玩法,与群众产生互动,达到共建共享、寓教于乐的效果。

在中心市区金鱼巷小广场,这里有“变装秀”。表演者一边为前来参观的市民盘头,一边介绍道:“蟳埔女头饰,俗称‘簪花围’,头饰中常用素馨花、含笑花、粗糠花等,均由西域通过丝绸之路移植而来……”短短几分钟,一个漂亮的“簪花围”就完成了,看着头顶的“小花园”,体验者卓小朋友连连称赞,对自己的扮相十分满意。她说:“蟳埔女的发饰很精美,这次体验让我更想深入了解蟳埔文化。”

据介绍,春节期间,在金鱼巷非遗空间、小广场举行非遗进古城活动,精选非遗项目入驻金鱼巷非遗空间展览、举办茶文化品鉴沙龙等。春节、元宵期间,组织体验性强、民俗关联度高的项目在小广场展示,供群众体验。

在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有“小百合”非遗剧场展演,非遗活态展示及精品折子戏、闽南曲艺展演,包括梨园、南音、木偶、高甲等非遗项目活态展示。

泉州海交馆二楼学术报告厅有“瓷”旧迎新、“福”虎生威春节系列活动——春节习俗与刻纸体验活动,以讲座方式带领市民了解泉州春节的特有习俗,并以刻纸的方式将“福”气留住。通政巷24号嘉礼馆有文化惠民“非遗公益性”演出。金鱼巷11号(南音阁)有南音公益表演。除了线下现场的活动,泉州还组织线上活动,比如:线上花灯展、南音云展播等等。

春节期间,各县(市、区)也纷纷举办非遗体验活动,让非遗体现价值、创造价值,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吸引更多人,并身体力行地成为非遗的弘扬者。

国家级非遗亮相春节

近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泉州共有3个项目入选,包括泉州刣狮、泉州木雕,和以永春传统香制作技艺为代表的福建香制作技艺。目前泉州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达到36项,位列全国地级市前列。(泉州晚报记者王金植 实习生郑欣星)

“新晋国家级的非遗在春节期间也有相应的表演和体验活动。”市文旅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比如泉州木雕,源于中原文化的雕梁画栋,是与建筑雕刻相辅相成而流传至今的民间艺术,伴随着传统建筑的大木雕刻和宗教信仰的传播,经过传承与发展,形成了以建筑雕刻、家具雕刻、工艺品雕刻为主的传统木雕技艺。春节期间,泉州木雕工艺在各博物馆有展示和表演。此外,大年初一至初四,清源山还有刣狮表演。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负责人说,泉州重视非遗保护工作,坚持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为抓手,以建立和落实非遗名录体系为载体,加强非遗保护工作的组织、协调,大力推动泉州优秀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目前,泉州市拥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项,成为全国唯一拥有联合国三大非遗项目的城市。

大年初一,市民到非遗馆打卡逛展。 (陈小阳 陈英杰 黄宝阳 摄)

非遗馆展现传统工艺魅力

借助多元的传播方式,泉州非遗馆扮好“文化中枢”的角色,将非遗文化与人民群众建立多元连接,除了静态展示外,还引入动态展演。例如参观者不仅能看到工艺精品展示,还能现场感受工艺品的制作过程,让非遗馆成为文化中枢,让更多的人通过活动,了解非遗、走进非遗、爱上非遗。

该负责人介绍,各级非遗馆通过举办体验活动,与群众共享非遗,体验非遗,使“久居深闺”的非遗得以真正“活”起来。此外,泉州还将举办妆糕人、花灯、刻纸、南音、南少林武术、高甲戏、狮阵、提线木偶以及南音等免费非遗培训班,让非遗走进生活。

春节期间,泉州举行多项非遗展示和体验活动,这将对传统手工艺传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给传承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还能够让游客真实体验到非遗的魅力。

泉州还充分发挥文化遗产资源大市的优势,合理开发利用,推动文化创意、文化旅游、工艺美术、演艺娱乐、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发展,壮大传统工艺美术产业。(泉州晚报记者王金植 实习生郑欣星)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