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1月26日讯 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既是“关键小事”,也是关系群众生活的“民生大事”。去年以来,莆田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围绕“政府主导,共同参与;因地制宜,科学实施;教育引导,示范引领;源头减量,系统治理”的工作原则,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工作方案,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步伐,不断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加快推进。
建设生活垃圾分类科普宣教中心。莆田市委文明办供图
孩子们参与“垃圾”分类投放游戏。莆田市委文明办供图
党建引领、培育绿色文化
前不久,一场以“激扬青春力量·共建美好家园”为主题的青年助力垃圾分类行动在涵江区涵西街道萝苜田“党建+”邻里中心举办。现场通过设置垃圾分类趣味游戏、跳蚤市场、旧物改造沙龙、环保酵素制作沙龙等社区环保集市,寓教于乐,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积极行动起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自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以来,莆田市通过“党建+”工作模式,同步建设小区软、硬件设施,实现绿色干净、和谐共治人居环境,居民的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
据市分类办负责人介绍,莆田市注重发挥“党建+”社区邻里中心作用,把生活垃圾分类纳入基层党建工作,引导党员到社区报道,带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开展。同时,将党建引领情况纳入城乡环境卫生考评项目,要求县(区、管委会)将垃圾分类纳入基层党建工作,主要领导和班子成员示范开展分类工作,镇(街)每月召开一次生活垃圾分类分析会,镇(街)主要领导和班子成员每月带头开展一次生活垃圾分类主题活动,有效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开展。另外,还积极调动志愿者、社区两委、业主委员会、党员、分类管理员等基层组织团体参与垃圾分类。去年,全市共组织志愿活动超200场,参与人数近万人,深入开展入户宣传工作,确保宣传、督导全覆盖,发动居民共建共治共享,自觉参与到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养成生活垃圾分类习惯。
与此同时,市分类办(市城市管理局)充分调动生活垃圾分类各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指导多部门联动,合力推动,全民参与。市委文明办修订莆田市文明单位测评体系,将生活垃圾分类列入市级精神文明各类先进考评体系;市商务局制定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规划建设再生资源回收网点试点,指导督促商超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市教育局印发中学版、小学版生活垃圾分类教材,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进校园,发挥“小手拉大手”作用;市卫健委、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开展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督导检查,对食堂垃圾分类进行指导,落实餐厨垃圾规范管理;市生态环境局积极建设危险废物处理设施,加强垃圾转运处置设施环保监管,督促指导各县(区、管委会)加快建成有害垃圾收运体系;市机关事务管理处出台《莆田市机关、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办公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指导督促机关事业单位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发挥党政机关单位示范引领作用。
建设集再生资源回收与垃圾分类投放于一体的分类屋。莆田市委文明办供图
分类施策、倡导绿色生活
每天,在仙游县鲤城街道香港财富吉第小区,时不时有居民拉着小推车前往小区内一座垃圾分类屋里卖废品。该座分类屋内部分为3间,一间是垃圾分类投放区,一间是环卫工人休息室,另一间是可再生资源回收驿站,于去年8月正式运营。工作人员先将可回收物分类、记重,然后根据价目表,付款给居民或折算成积分,积分可用于兑换相应的物品。
在垃圾分类工作中,仙游县以鲤城街道列入省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名单为契机,在规模较大的小区建设集再生资源回收、垃圾分类宣教、便民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回收网点,给再生资源安家,从源头提高垃圾分类准确率。目前,已建成3座再生资源回收驿站,由仙游城市服务集团有限公司负责日常管理运营。
创建示范片区,发挥引领作用。去年以来,在持续巩固城厢区龙桥街道创建成果基础,莆田市大力推进鲤城街道省级示范片区建设,持续完善基础设施,逐步健全分类收运体系,向每个商户发放生活垃圾分类专用桶,并签订生活垃圾分类承诺书,采取“广播式”电动三轮保洁车定时上门分类收集,将八二五大街、解放路打造为生活垃圾分类品牌街。目前,鲤城街道在12个社区建设生活垃圾分类屋75座,已全部投入使用;通过聘用分类管理员,发动志愿者、楼院长,扎实做好垃圾分类宣传工作,居民分类知晓率达90%以上、参与率达80%以上,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莆田市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各县(区、管委会)积极运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引进有资质的第三方公司负责垃圾分类,政府由“花钱养人”转变为“购买服务”,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同时,引入督导考评机制,促进垃圾分类实现高标准处理、高效率运转。
目前,秀屿区、北岸经开区以及荔城区前端服务工作,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推进,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交由企业具体运作,政府负责监管和考评,分类成效提升明显。涵江区正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市场化运作。仙游县则结合省级示范片区建设,以打造“八二五品牌街”为抓手,县政府统筹推进、街道全面抓建、企业全力配合,建设成效明显。
此外,湄洲岛通过“定人定时定片区”上门收集、“四色分类,五色收运”、培训垃圾分类保洁员持证上岗、评选“垃圾分类示范户”等工作,持续打造生活垃圾分类“湄洲模式”。
垃圾分类督导员接受岗前培训。莆田市委文明办供图
集中收运有害垃圾。莆田市委文明办供图
体系支撑、打造绿色链条
垃圾分类新时尚,千万资金作保障。莆田市每年安排1500万元的财政资金用于各县(区、管委会)生活垃圾分类运输车辆采购、末端处理设施建设、分类屋(亭)建设、分类桶采购等,市财政按照建设或采购总金额的30%予以奖励。截至目前,全市共投入资金6191.35万元,推动垃圾分类体系建设,全力构建“前端分类投放+中端分类收集收运+末端分类处置”的垃圾分类体系全链条。
前端分类投放方面,一是加强分类屋(亭)建设。创新“分类(屋)亭+公厕”模式,通过参与新区建设和旧区改造规划论证提前布局、店面改造等方式方法推进分类屋(亭)建设,2021年完成建设260座,并加强分类屋(亭)的运营管理。二是配强分类管理员。全市共聘请分类管理员400多名,注重岗前培训,实行持证上岗,提升分类管理员业务素质,在管理中实行星、级和岗位工资挂钩,评星、评级的模式激励分类管理员履职尽责,提升分类工作荣誉感,分类管理员工作积极性、责任心强。三是完善分类投放点,除分类屋(亭)外,各县(区、管委会)建立健全可回收站点、有害垃圾暂存点、建筑垃圾临时消纳场、厨余垃圾集中点等,前端分类收集体系逐渐完善。
中端分类收集收运方面,一是配好车辆。印发《关于规范生活垃圾运输车外观标识、标志的通知》,对全市参与分类运输的车辆进行规范统一,按照标识、标志改造176辆,全市共配备各类收运车辆246辆,规划32条收运路线,形成了标识标志清晰、运行规范的收运体系。二是灵活收运模式,区分有建分类屋(亭)和无分类屋(亭)两种情况,有建分类屋(亭)小区,采取“四定”模式开展分类收运;无分类屋(亭)小区,采取上门分类收集、定点分类运输。
末端分类处置方面,厨余垃圾进入餐厨垃圾处理厂处理,其他垃圾运至生活垃圾焚烧厂处理;厨余垃圾处置厂项目已完成立项、环评等手续,正在办理控规编制与报批;大件垃圾处置厂在省住建厅领导现场指导下,启动备用方案,经市政府同意应急建设大件垃圾收集破解过渡处置厂,目前已完成场地平整、硬化、钢结构厂房搭建、设备安装调试,正进行试运行;有害垃圾进入固体废物综合处置厂处理;可回收物依托商务部门牵头建立的再生资源回收和利用体系由6家回收企业处理;末端分类处置体系逐步完善。
践行垃圾分类,乐享绿色生活。下一步,莆田市将持续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责任制和协同管理机制,完善配套支持政策,加快分类设施建设,推动群众习惯养成,提升人居环境水平。(莆田市委文明办 湄洲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