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别山腹地的岳西县,活跃着一支文艺宣传队,它就是岳西“红色文艺轻骑兵”。这支队伍有9个小分队216名队员。他们充分发挥文艺的独特优势,结合文明志愿服务等活动,抒发群众勤劳致富的壮志豪情,讴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火热实践,纪录乡村发展变化的丰功伟绩。(1月7日《安徽日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而是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满足城乡发展需要。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
很高兴地看到,为更多更好地丰富百姓生活,地处大别山腹地的岳西县,发动全县作家、书画家、摄影家、音乐舞蹈家、戏剧曲艺家组建起一支活跃在田间地头“红色文艺轻骑兵”。据统计,自“红色文艺轻骑兵”组建以来,不仅创建了大歇、白云山、石佛、石关、金盆、石嘴、榆树等多个文艺村和文艺创作基地,而且各分队队员们进村入户,根据当地农民需要,举办采风创作、送全家福、送书画、送春联、送书籍、送文艺演出等文艺活动300余场。不仅为农村群众送去了欢歌笑语,也向他们及时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属于人民的文化,就要到人民中寻找源头活水、创作灵感;服务人民的文化,更要在联结人民、书写人民的过程中接受评判、革故鼎新。可以说,新时代的文化守望与文化自信,正是在双向互动中厚积起滋养人、陶冶人的文化土层,也更能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信心。
更何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需要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也需要丰富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农民物质“小康”与精神“小康”同时实现,才是农民所需要的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社会。因此,期待各地总结借鉴安徽岳西的一些成功做法,更加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按照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发展规律,探索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特点和要求,采取富有成效的针对性措施,在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基础上,引导农民、帮助农民树立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引导农民积极追求健康高尚的生活方式,真正让农民朋友实现“口袋”“脑袋”均富,并不断推进乡村振兴进程。(泉州文明网 刘纯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