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首页 > 分站来稿 > 厦门市 > 同安区
厦门同安:小处入手,塑造文明实践“同安样板”
//wmf.fjsen.com 2021-12-28 15:16:02 黄文水 林文足 许妙真 苏轩 来源:文明风 责任编辑:邹玒

“高山上的阅读”项目服务高山娃。(同安区委宣传部供图)

文明风12月27日讯(通讯员 黄文水 林文足 许妙真 苏轩)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作为全国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区,同安区以试点区建设为契机,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基层、深入人心作为工作主线,从小处入手,守正创新,推动文明实践活动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为同安人民构筑精神家园,塑造文明实践“同安样板”。

正创新

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做大文明实践“基本盘”

2021年3月,在福建省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推荐的100个全省党史学习教育参观学习点中,同安高山党校初心使命馆位列其中。如今,同安高山党校初心使命馆已成为省、市、区三级党校现场教学基地,成为同安区守正创新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点基地,现已承办近500个班次,今年参观人数达3万多人次。

同安区被确认为全国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区,致力于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同安探索的《小处入手,守正创新,惠民育民》经验被《八闽快讯》全省推广,受到中国文明网、人民网等媒体关注。

同安区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做大文明实践阵地“基本盘”。

一是实现了阵地立体全覆盖。投入2550万元全面建成1个区级实践中心、8个镇(街)实践所、139个实践站、1077多个村居(小区)实践点、3476多个实践岗的五级阵地;特别是创设分布在群众身边的“阵地岗”,诸如榕树下开讲古场、高山上建党校等。

其次,推动文明实践阵地网格化。创设志愿者对接“实践岗”,建立一邻长带动十个实践岗的“文明实践邻长制”,共构建725个文明实践网格,发动1212名网格志愿者,通过“阵地岗+实践岗”模式,形成文明实践“一张网”。

同时,科技赋能文明实践。同安区开发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智慧云平台,整合“融媒体中心”“学习强国”等平台,推行“百姓点单、中心派单、队伍接单、百姓评单”扁平化闭合服务,实现志愿服务对接精准化、便捷化。据统计,现已发布服务项目1900多个,服务群众100多万人次。

如何精准对接百姓需求?同安区拓展“五端”渠道,小乡音讲述大道理,是推动文明实践管用有效的一大亮点。同安区在七大志愿服务平台基础上,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拓展了“五端”渠道:“嘴端”家庭党校、“耳端”文笔之声、“指端”同安发布微信、“云端”智慧云阅读、“理端”议理堂等。

同时,以“互联网+实践”模式,不仅开辟线上党史学习教育特色专栏,线下组建“党史讲古仙”“小小讲古仙”等队伍,以“双语模式”录制宣讲视频,让新思想走进千家万户。

量下沉

文明实践“天天见”

志愿服务常态化

12月11日,在同安区委文明办的指导下,厦门市同心义工服务中心组织军营村、白交祠村30多名孩子,来到白交祠村海拔985米光明顶上,开展一场以“诵经典 品故事 塑人格”为主题的户外阅读活动。通过经典诵读、榜样故事分享,让传统美德榜样故事根植于孩子们的幼小心灵,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这是同安区品牌活动“高山上的阅读”日常开展志愿服务的场景。

同安区盘活各类资源,有效整合志愿服务力量,推动志愿服务大放异彩。比如做强“5+1”志愿服务体系和“920·就爱您”志愿服务联盟,后者将1199支志愿服务队6.5万多名志愿者,以“中心吹哨、部门报到、群众参与、志愿者协同”方式力量下沉,让文明实践从“扎堆见”变为百姓身边“天天见”。

同时,注重发挥妇女“半边天”作用,区巾帼志愿服务队深化“妇爱妇助”志愿服务品牌建设,创建“妇女微家”,通过亲子早教、父母课堂等活动,深化文明家庭创建。今年共计开展“父母课堂”“周末时光”等活动20场次,服务2837个亲子家庭。

同安区还建立志愿服务促进中心,持续壮大志愿服务力量。今年新增志愿服务队伍191支,获评福建省“五个最美”的“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最美志愿服务社区”“最美志愿服务文明实践所(站)”。值得一提的是,同安区制定志愿激励机制,礼遇志愿者。连续多年开展“最美新同安人”推选活动及志愿服务“四个最美”。同安区目前已推选出3批226个,推选22人获评省级以上“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等;为66名“最美新同安人”和星级志愿者提供免费体检,凝聚更多力量加入志愿服务行列。

爱心屋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同安区委文明办供图)

心暖城

用心用情用力办实事

为同安奉献爱心力量

12月18日,在同安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由同安区委文明办、区爱心办等主办,同心社工中心等承办的“汇聚近邻友爱 圆梦微小心愿”爱心市集暖冬行动开启,现场不仅有贴心的便民服务,更有爱心单位与困难群众现场结对助圆心愿。据了解,“银城微心愿”圆梦项目年度完成率达100%,同安区还组建“爱心快递”志愿服务团队,精准高效配送爱心物资。

爱心是城市的文化气质和颜值标配,用心守望,为爱赋能。同安将“爱心厦门,同安在行动”建设与党史学习教育紧密结合,落实落细爱心“五大行动”“四项机制”活动,丰富拓展“五大新领域”工作,聚焦各类特殊群体,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富美新同安建设奉献爱心力量。

近期,同安区“特制爱心包 关爱英烈后代”案例荣获厦门市第一批“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优秀案例评选“十佳优秀案例”。同安区爱心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同安区紧扣党史学习教育,率先出台关爱英烈后代方案,扎实开展“关爱英烈后代”爱心行动,将关爱英烈后代与烈士纪念设施整改提升相结合,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烈士、关注英烈后代的良好氛围。

定制“同安区英烈后代关爱卡”,多批发放。在“关爱英烈后代”行动中,区爱心办精心出台制定关心关爱方案,建立长效关爱帮扶机制,融合十大举措,聚焦英烈后代的实际困难和需求,打通关心关爱渠道,用心用情用力将实事办到英烈后代心坎上。其中,在全市率先为英烈后代等490多名重点优抚对象提供免费体检。

在“爱心助残”领域,同安区创新普惠机制,扩大爱心覆盖面,制定《同安区“爱心屋”运营激励机制暂行规定》,将部分“爱心屋”结余利润用于补助慰问本区户籍困难及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员,让爱心营收惠及更多困难群体,构建“近邻有爱”的温馨家园。截至目前,“爱心屋”线上线下营业额达1800万余元。

风易俗

减轻群众隐形负担

把民生工程办好办实

同安区是全省推进移风易俗的联系点,多年来,同安区将其当成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扎实深入开展移风易俗,通过落实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喜庆事民俗日不办等措施,减轻了群众隐性负担,实现了节支增收。2018年,省纪委对全省十个移风易俗联系点进行督查与评价,同安区被列为“移风易俗做得好的地区”。成风化俗,引导健康文明新风尚。据统计,仅2020年以来,同安全区红白喜事缓办、简办5500多场次,切实为群众减负4.4亿多元,群众满意率达99%以上。

在“同安文明卫士”电子考评督查平台基础上,同安区还创设了“移风易俗智慧管理系统”App,以更快的速度、更宽的领域、更细的管理、更高的效率,推动实现移风易俗工作管理的动态化、智能化、精细化、高效化。

在今年疫情防控期间,同安区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先后下发8份移风易俗通知。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下发通告,解封当晚第一时间发布持续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后移风易俗的通知,发送移风易俗、疫情防控宣传短信20万条。通过“移风易俗智慧管理系统”App,对喜事、丧事进行检查督导共389场次,驳回相关申请事项60场次。

在2021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歼灭战中,同安志愿者挺身而出,全面助力疫情防控。尤其是同安区疫情防控救助热线和心理咨询热线、网格化的志愿者队伍和退役军人应急接送服务车队,在抗疫一线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同安区区域管控专班宣传及心理疏导组紧急开通社会救助热线7131200和心理咨询7055885两条专线,面向同安群众,每天24小时不间断接听。

在抗疫进程中,针对慢性病人就医返程难、购药难、运输难、配送难、120运力不足、核酸检测引导不足等“六大难”问题,同安区精准组建“攻坚克难最帅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爱心快递志愿服务队”“企业工友志愿服务队”“核酸样本转运志愿服务队”等4支快速反应志愿服务队伍,助力打赢疫情防控歼灭战。

值得一提的是,两条专线汇聚民声,共32万志愿者下沉一线。专线负责人、同安区文明创建事务中心主任张荣森介绍,这两条专线,搭建起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受理求医购药、生活物资保障、核酸检测、垃圾清运、其他问题等5个类别的求助。从9月20日到10月7日,两条专线122名接线员累计接听了13500多个电话。

据统计,实践所(站、岗)发动志愿者参与村(居)疫苗接种等志愿服务,开展线上心理辅导2000多场次,累计服务群众50多万人次。在疫情期间,持续发布“动员令”“召集令”“决战令”系列防疫志愿服务,发动32万多人次志愿者下沉至141个村(居),奋战在抗疫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