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海洋科普馆观看海洋生物标本。平潭时报供图
课间,孩子们结伴参观海洋科普馆;到了社团时间,找到志趣相投的小伙伴,相约练习贝艺、闽剧和足球等;走出校园,与小伙伴开启“海疆万里行”之旅……在平潭城关小学,“海性教育”育人特色早已融入学生的日常。
不久前,平潭城关小学“海性教育”育人特色(《蓝色梦想,向海而歌》德育工作方案),还入选了教育部第二批“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典型案例,受到全国学生和家长的关注。什么是“海性教育”育人特色?“海性教育”育人特色有哪些独特之处?近日,记者走进了平潭城关小学一探究竟。
从无到有5年探索“海性教育”
伴着微风与暖阳,漫步于城关小学校园内,无论是校园里的舞台、宣传栏,还是校园涂鸦墙、室内篮球馆,随处可见海洋元素,校园里充满了海洋气息。
“学校历经三次搬迁、四年借址办学,见证了潮起潮落、帆樯云集,饱览了海的沧桑,也凝结了海的情怀!”平潭城关小学校长王玫说,2016年9月,学校整体迁至新校区后,确立了依托海岛区位优势,挖掘海洋文化内涵的工作思路,把海洋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主基调,逐渐形成“海性教育”育人特色,向海而歌。
从无到有,从“摸黑”探索到“海性”教育初步形成、崭露头角……这条路,城关小学一走就是5年。王玫告诉记者,学校并不是想把全部学生培养成从事海洋工作的人,而是借海洋的特质,凝练办学特色,形成育人特色,并将海洋的正能量属性化成教育的元素。
5年来,城关小学始终坚持“海纳百川培育全人”的办学理念、“海阔天高扬帆远航”的办学精神,以“海波弄潮力争上游”为校训教导师生。“学校着力将德育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校园扩展到家庭,由个体扩展到群体,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王玫介绍道。
不仅如此,城关小学还相继与国际南岛语族研究基地、国家海岛研究中心、厦门大学生物博物馆等单位合作,建立海洋教育基地、举办“海性”特色活动、打造特色“贝艺工坊”、编写“海性教育”校本教材等,让“海性教育”深入每位师生心中。
在“海性教育”的浓厚氛围下,不少学生在心中树下了“海洋梦”,五年(1)班学生陈果便是其中之一。“我对海洋知识越来越渴望,未来想成为一名生物学家,与喜爱的海底鱼类作伴。”陈果说。
孜孜不倦 培养新一代“海性”少年
城关小学“海性教育”育人特色不仅仅停留在课堂,还创设不少社团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外,领略家乡大好风光、民俗文化。
在五年(3)班学生翁尚源眼中,学校多彩的“海性”特色活动,使他逐渐形成海纳百川、力争上游的个性。“尤其是‘海疆万行里’实践活动,让我近距离走进家乡渔村,了解家乡民俗,感受渔民精神、海洋魅力,也让我立志好好学习,发扬海洋精神。”翁尚源说。
记者在城关小学的新贝艺工坊里,看到了几位“海之灵”贝艺社团学生正使用胶枪、贝壳等材料制作贝艺作品。记者了解到,这间工坊就是“海之灵”贝艺社团师生们进行贝艺创作的小天地。
五年(3)班学生陈薇安曾是“海之灵”贝艺社团成员,学习贝艺制作长达3年之久。“学校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海纳百川’社团活动,让我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同时,渐渐成为一名具有海洋般宽阔胸怀、拥有海洋般深邃智慧的‘海性’少年。”
站在新起点,放眼向未来。“我们希望通过‘海性教育’育人特色,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海洋意识、富有海洋精神、捍卫海洋权益、乐于海洋开发、敢于海洋冒险、善于海洋保护的新一代海洋学生。”王玫畅想道:“今后想以‘海性教育’为主题,以情景育人为取向,充分利用新校园的大气空间创设‘海性’情景,实现‘海风轻拂、海月朗照’的育人成效。”(平潭时报记者 冯荣/文陈澜清/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