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12月21日讯 隆冬,暖阳高照。漫步三明市区街头巷尾,城市洁净有序、文明实践浸润人心、志愿服务温暖心田、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城市越来越有温度。今年以来,三明市不断完善文明实践架构、搭建文明实践平台、策划文明实践活动、铸就文明实践品牌,精准把握百姓需求,不断拓展资源整合路径,将基层阵地用起来、力量“壮”起来、活动“火”起来,让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配送”服务扣民需
“啊呀,你又来了,快请进!”12月13日,家住群二社区的居民罗阿姨笑容满面地打开家门。罗阿姨独居多年,患有高血压、脑梗等多种慢性病,社区志愿者隔三岔五来叩门问候,有什么需求一个电话就上门。打开志愿者送来的塑料袋,里面装满药品、蔬菜,罗阿姨感动得连连致谢。
在三明,像这样为独居老人提供服务的志愿者很多。近年来,三明市通过“近邻·爱心敲敲门”“四点半学校”等品牌志愿服务活动,以精准“配单送单”形式,按照一对一、多对一等结对子方式,与困难家庭、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联系对接,提供“每周问候”“每月办实事”“每年陪关爱对象过节日或生日”等精准志愿服务项目,给空巢老人、留守儿童送去温暖。
12月14日,来到东安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四点半学校”正在开课,身穿红马甲志愿者走上讲台,给孩子们讲红色故事、科普小知识。“以前孩子每天都等我下班回来才写作业,现在小区‘四点半学校’解决了我家小孩放学后无人看管的问题。”东安社区居民小林高兴地说。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触角就延伸到哪里。近年来,三明市通过盘活社区资源,铺开文明实践“矩阵”。按照“点线面”立体化布局、整体化推进,依托道德讲堂、农家书屋、村史馆、乡村大舞台等群众活动场所,设立文明实践点。目前全市已建成1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41个实践所,实现了市、县(区、市)两级和乡镇(街道)全覆盖,在1926个行政村(社区)建成实践站1824个,覆盖率达94.7%。一站一亮点、一点一特色,真正将文明实践送到群众心坎里,推动新时代文明种子生根开花。
“点单”行动解民忧
走进三元区东霞社区,道路平整笔直,小区洁净、美观,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不时闪现……“创建不是口号,而是真正便民、惠民,让文明实践成就幸福。”东霞社区党支部书记叶淑芳说。近年来,东霞社区以创建全国文明城为契机,将文明实践做实、做细,渗入生活点滴,化为百姓自觉行动,朵朵文明之花缔造出“幸福社区”。
在三明,市民们最熟悉的颜色便是一抹抹亮丽的“志愿红”。“有事找志愿者,有空当志愿者”的理念深入人心。长期以来,三明市结合各行业实际,先后组建“陈金钢学雷锋小组”“巾帼志愿者”“残联盲协学雷锋志愿者”“东安社区志愿者”“青年志愿者”等6980多个志愿服务队,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志愿服务网络。“我在志愿三明信息平台说了一句要更换残疾证,志愿者第二天就上门帮忙把证给办好了。”这样的贴心服务,让行动不便的市民郑秀文十分满意。
线上问需,线下服务。三明市全面落实“百姓点单、中心制单、志愿送单、群众评单”机制,通过印发为民服务“连心卡”,设立群众“心愿墙”,广泛收集群众“微心愿”,实现群众“按需点菜”与志愿者服务上门有机统一。常态化、精准化开展“点对点”志愿服务活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志愿活动暖民心
“以前各种电缆、电线乱成一团,挂在空中既不美观,又不安全,现在整理完,清清爽爽,多好!”12月15日,在三元区白沙街道白沙村居住了几十年的市民老林高兴地说。白沙村是个典型的老旧城中村,开展“蜘蛛网”电缆线专项整治后,原来上百根线团捋成几根“大辫子”,村庄焕发新颜。
自开展文明实践活动以来,三明市结合乡村振兴、“我为群众办实事”“有事找书记”“居民夜谈会”等举措,将暖心服务送到寻常百姓家,让群众数万个“微心愿”得以实现,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不断走深走实,成为文明创建的加油站,乡村振兴的助推器、新引擎,既提高乡风文明程度,又提升群众获得感。
“村子环境越来越好,生活越来越舒心。”12月8日清晨,在大田县太华镇西埔村,78岁的叶金花自发拿上扫帚,清扫家门前的村道。来到西埔村,环境干净整洁,在村部文化广场,早起的村民正在锻炼,广场墙面绘制着各式宣传壁画,弘扬优良家风和文明乡风。“现在村庄变美了,生活环境变好了,大家都讲文明。”年逾八旬的村民郑锦应说。这是该村以精神文明创建为抓手,依托文明实践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丰富文化生活、培育乡风民风的生动实践。
文明实践沉下去,幸福指数涨上来。一个个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的志愿服务项目,在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上破土而出,不断传递着文明和力量,使精神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在三明绽放异彩。(来源:三明日报 连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