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让手艺有故事、贴近生活,曾修权决定将棕编作品发到抖音上,并为自己取了一个“草编哥”的网名,首页签名为“一个被‘毛衫’耽误的民间艺术家”。点开头像,近400个作品获赞数超过百万次。(11月25日《光明网》)
“非遗不再是‘活在博物馆里的古董’,乡村不再是‘回不去的故乡’。”近些年来,特别是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实施以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我国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据统计,当前我国国家级非遗名录代表性项目共计1570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计42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同时,过去一年,仅14个非遗产业带在淘宝天猫年年成交额过亿元,近一半位于县域及以下地区;年成交超百万的店铺中,西部省份增速连续两年超过其他地区;还有超过67%的受访淘宝非遗店主在店铺经营中找到了手艺传承人。
我国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之所以能实现如此大的改变,一方面是中央的高度重视以及各级政府积极推动的结果;另一方面是随着我国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像曾修权这样民间手艺人不断让非遗走进百姓的衣食住行,为非遗保护和传承创造了良好环境。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舆情实验室首席专家刘志明教授所说,走进衣食住行里的非遗才能更好地传承。促进非遗消费、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是非遗保护传承最有效的途径。
也正是在国家政策鼓励下,越来越多年轻人回到故乡、留在故乡,为当地发展注入新活力,让中西部、让乡村更加开放和年轻。带着新思路、新想法的年轻人正在摸索出一条以非遗传承保护,促进乡村振兴的好路子,让非遗在产业融合中焕发持久生命力。
非遗的保护传承工作,是民族复兴和国家建设总体任务的有机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对于延续历史文脉、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文化强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更好地保护非遗、传承非遗,让非遗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生活和地方经济发展也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面临的重要课题。
鉴于非遗本身就源自我们的日常生活,很多非遗更是过去常用商品,具有广泛市场的使用价值和欣赏价值等。这就更需要各地加大宣传、出台政策、鼓励创新,让非遗更深入地走进人们的衣食住行里,让非遗从精神财富向物质财富转化,促进非遗在一些地方成为助力当地实现乡村振兴、走向富裕的支柱产业。同时,要加强非遗人才的培训和培养,鼓励让更多热爱文化、擅长设计、懂得市场的人走进非遗,把那些藏于深山、失落乡野的非遗用起来,在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文化与市场的对接中,更好地用生活唤醒非遗,用非遗点亮生活,探索出非遗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更多有效路径,并借助市场拓展非遗的生存空间,实现非遗保护传承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一举双赢。(安溪文明网 刘纯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