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11月11日讯(通讯员 叶秋艳)时下,在建瓯市朝天门路,工人们正来回忙着搬运青石板准备铺设水泥面层,道路施工正紧锣密鼓地开展中。背街小巷作为城市道路中的“毛细血管”,连通着千家万户。但卫生脏乱、设施缺失、积水积坑等问题,对居民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为此,建瓯市自2018年打响城市建设管理“翻身仗”以来,就投资近5000万元对全市48条背街小巷进行改造提升,全面改善城区主要路段及背街小巷的整体环境,强化背街小巷的综合功能,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操心事。
今年,建瓯在基础设施提升的基础上,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以“巷长制”为管理抓手,以“挂牌立碑”进行历史教化,在大街小巷中融入历史文化内涵,进一步打响建瓯“千年建州·理学名城”品牌。
“提升改造的街巷不仅要进行路基加厚,提升平整度,还要着力提升街巷空间、建筑立面、交通设施、市政设施、绿化景观、环境卫生等方面。”建瓯市新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建兴说。改造提升之前,由于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建瓯的背街小巷常常是每到下雨天就污水横流,臭气熏天,路面也是坑坑洼洼的,极不便于出行。现在不仅进行了路面修整,雨污水收集管网、化粪池等设施也一应俱全。根据街巷的实际情况和不同定位,建瓯市在施工中结合交通组织、管线路由,分为主次街巷,实行分批建设,现已改造提升了水洋巷、小龙须巷、新巷、柳巷、时康巷等40条背街小巷。
小巷建起来后,如何让它“美”起来?建安街道率先开展了“巷长制”试点工作,巷长们积极参与建言献策,对巷口挂标识牌、建临时停车场、增设垃圾桶、违章占道建设、店面外溢、适时保洁等提出建议。还制作发放了美丽小巷共建卡、面对面入户宣传,使群众对人居环境整治意识有了显著增强,整治积极性大大提高。为了让党史学习教育落细落实,建安街道深入各社区、村居走访,查看背街小巷的卫生问题,立查立改,统一组织党员进行巷道牛皮癣的清理、塘沟的清淤、卫生的打扫等。今年六十几岁的老党员魏敬和就经常自发参与到巷道卫生维护中,他说:“巷子就是自己的家,我们党员更要带头保持好巷道的美丽整洁,让老百姓住得放心、开心。”
从“堵”到“通”,从“丑”到“美”,大变样的背街小巷赢得了建瓯市民的纷纷点赞。看着门前整洁平坦的新道路,家住横巷的市民江驰龙感慨道:“现在的巷子路平坦了、车辆好开了,特别是老人和小孩行走也安全方便了,我们终于可以走出来站在家门口玩玩了,实现了我们群众多年的期待!”
小巷子从“物质翻身”到“精神富有”,少不了历史文化的加持。今年,建瓯市对全市31条主次干道、68条背街小巷进行挂牌立碑,在牌、碑上融入建瓯古城文化底蕴和历史风貌,展示典雅古朴的街巷牌、碑。
“位于建宁府孔庙与学宫北侧,是建宁府所辖县学子参加科举考试的必经之路,故取名‘青云路’,寓意‘青云直上,金榜题名’。明万历廿八年(1600年)在此建有‘文昌祠’和‘青云阁’。该路地势较高,故又有‘龙背’之称。道路东西走向,西口同胜利路交汇,东口同仓长路北口交汇。”现在,走在建瓯的各个街巷,都能看到这样的文字,讲述着建瓯市古城垣范围内街巷今昔。
都说背街小巷是城市的“毛细血管”。血管虽小,其背后体现的却是一个城市的大文化。如果说改造提升是清理逐瘀,那么提升历史文化内涵则是注入血液、激活动能。下一步,建瓯市将继续推进断头巷、入户巷等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建设,让文明城市有“颜值”的同时,更有内涵。(建瓯市委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