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老人们需要“重阳关爱”,也需要“日常关爱”,更需要制度关爱。尤其是对于孤寡老人、独居老人、残疾老人、留守老人等特殊老人群体,他们的日常起居、生活照料、精神安抚、心理慰藉、养老保障,更应该给予长效化的制度关爱。
作为个体,孝敬老人不仅是作为子女的责任,也是义不容辞的义务。现代社会人员流动频繁,不少人远离家乡在异乡工作,由此,许多老人都不与子女住在一起而独居生活,平常与子女聊天说话的机会很少。对于老人而言,与子女聊天说话是一种无可替代的精神慰藉,老人之所以盼望子女常回家吃饭,就是想与子女拉拉家常、说说话。然而,即便如此简单的要求,对于一些老人而言,也近乎是一种奢望。
现代人确实非常忙,尤其是远在异乡打拼的人,忙于生计,忙于工作,忙于应酬,“常回家看看”确有困难,老人知道,子女们都不容易,抽不出时间“常回家看看”。可这并不能成为子女冷落老人的理由,不能“常回家看看”与冷落老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有客观因素制约,后者则在于对老人的孝敬之心。
现在智能手机普及,子女可以为老人配备智能手机,教会老人使用微信语音、视频通话等基本方法,平时多和老人“视频聊天”。节假日如果回到家,就应珍惜难得时光,陪老人聊聊天、逛逛街,尽量弥补不能“常回家看看”的缺憾,让独居在家的老人精神不孤独。对老人而言,需要子女给予“物质孝敬”,更需要充盈的“精神孝敬”。精神不孤独,是老人安享晚年的关键要素。
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重阳节也好,敬老节也好,将敬老爱老落实到一点一滴的日常行动上,才是重阳节的最好表达。换言之,敬老爱老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体各尽其责,各司其职,构建政府、社会和个体三位一体的“保障网”,才能让每一位老人都能优雅地老去,幸福地安享晚年。(莆田文明网 孙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