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首页 > 分站来稿 > 厦门市 > 同安区
从三尺讲台到抗疫一线 厦门同安教师志愿者守护家园
//wmf.fjsen.com 2021-09-27 16:42:23 罗子泓 郑素描 吴启智 来源:文明风 责任编辑:康金山

吕志萍在采样点录入信息。(受访者供图)

文明风9月27日讯(通讯员 罗子泓 郑素描 吴启智)三尺讲台上,他们奉献青春,教书育人;抗疫一线上,他们争当先锋,守护家园。疫情发生后,厦门市同安区教育系统8000多位教职工闻令而动,奔赴一线成为“最美志愿者”。

他们暂放下依依不舍的孩子,动员有能力参与志愿服务的家人,活跃在隔离酒店、核酸检测采样点和物资筹集运输等战线。舍小家,为大家,是他们的坚守;早日在校园里看到孩子的笑脸,让生活重回轨道,是他们的心愿。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同安区已有近两万人次教职工参与到抗疫一线工作中。

“从岗位上下来,就只想喝水。几乎每个人都会猛灌三四瓶。”

——核酸采样点志愿者、同安区新民中心小学数学教师吕志萍

拿起手机和孩子视频,吕志萍儿子的一声“妈妈,我想你了,我想看到真正的妈妈”直戳泪点。她强忍泪水,笑着回应:“妈妈很快就会回家的,我想抱抱你,捏捏你可爱的脸蛋。”吕志萍一个多星期没回家了。从9月14日到现在,她一直坚守在同安区新民中心小学核酸采样点。

“一开始,志愿者人手比较少,我就负责采样信息录入。第一次穿防护服,实在闷热。”吕志萍回忆道,出于卫生安全、采样效率和节省物资等因素考虑,工作时,大家都是全神贯注地,没有人敢停下来喝一口水。

他们知道要与时间赛跑,却不知还要和它较量几个轮次。“我们分成几组人员轮班。平均每组每轮工作4至6小时。”吕志萍说。轮班反反复复,她已记不清自己到底工作了多久,反正有召必上、不分昼夜。一轮下来,志愿者们早已大汗淋漓。脱下防护服、做好消杀,他们的脑中只有“喝水”二字。“拧开瓶盖就喝,几乎每个人都能猛灌三四瓶矿泉水。”吕志萍说。

这几天,支援力量陆续入驻新民镇。但吕志萍和同事并未因此停下抗疫脚步,他们利用志愿服务的空余时间,为医护人员、其他志愿者做后勤保障。比如,打扫驻地,搬运生活物资,为他们提供藿香正气水、功能性饮料等。

“不只是我,每个人都在为了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而拼尽全力。我们学校的很多老师就放下家庭、二话不说就上了前线,他们不仅要在线上照顾孩子的心理和学习,还要在线下服务群众。”吕志萍说,希望这股教师力量能为同安抗疫助力;同时,期待大家的生活早日回归正轨,同享平安。

杨志鹏(左一)运送物资。(受访者供图)

“他们冲在前线,我们必须给予他们最硬核的保障!”

——教师志愿者、同安区第二实验小学教师杨志鹏

疫情发生后,由于线上教学及配合班主任工作又自愿发起抗疫社会物资筹集、社会志愿者招募调度等事宜,杨老师忙得连轴转。他每天要接打两三百个电话,以手机24小时待机来算,平均每5分钟就有一次。电量的消耗,让他不得不随身携带充电宝、充电线,以免错过重要信息。

“在郑良意校长的号召下,我参加过思明区核酸采样的支援,并主动报名参与了同安第一轮的核酸采样志愿服务。疫情来得措手不及,物资储备也一下子紧张起来。酒精、防护服、口罩等都是一线抗疫人员的‘武器’,他们冲锋,我们就得卯足劲给予他们最硬核的保障!”杨志鹏说。第一轮两天核酸采样后,他深深感到一线保障的重要性,主动承担起责任,转向筹集抗疫物资的战线。

连日来,杨志鹏通过朋友圈、志愿服务群等各种渠道,联系到了厦门汕头商会、国药器械贸易发展公司工会、椰岛(福建)销售有限公司等20多家爱心组织和企业。他或积极牵线,或自掏腰包,截至昨日(9月23日)下午,已筹集到6万多只KN95口罩、近15000个隔离面罩、近3000套医用防护服和7000瓶消毒酒精等一系列价值50多万元的抗疫物资并送抵一线。

杨志鹏的爱人张惠婷是同安区新民中学的老师。杨志鹏和伙伴在前方奔走,她就和同安区第三实验小学教师杨智达在后方统筹调度资源。

“每一箱物资,都是杨志鹏和志愿者们亲手装卸的!这段时间,他每天晚上1点才睡,早上5点又起床工作。”谈及先生,张惠婷的语气有些心疼,但更多的,是支持。“我也想睡觉,可是病毒不让呀!”杨志鹏笑着说,疫情当前,年轻人应当承担起更多责任,毕竟“牺牲小我,才能成就大我”。

“哥哥姐姐更需要妈妈。你先当个‘小勇士’,好不好?”

——隔离点志愿者、同安区小学心理教师蔡赐淋

“妈妈,我不想要你去,我舍不得你……”“妈妈也舍不得你。但现在有许多哥哥姐姐在隔离,他们没有爸爸妈妈陪,更需要我。你先乖乖在家,当个‘小勇士’,妈妈会每天和你视频的,好不好?”

9月17日,学校德育主任兼心理教师蔡赐淋主动请缨,前往同安隔离点参加为期至少一个月的志愿服务,为隔离人员进行心理辅导。临行前,4岁的儿子依依不舍。他紧紧握住蔡赐淋的行李箱杆,送她到电梯口。

蔡赐淋在柑岭小学从教7年,青少年心理辅导经验丰富。这一次,她入驻的隔离点有中小学生。他们的需求,恰好与蔡赐淋的专业特长相匹配。

“爸爸妈妈不在身边,孩子们难免慌乱。接听咨询热线时,他们问得最多的就是‘蔡老师,我什么时候可以回家?我好想家。’”蔡赐淋回忆说。

“想家很正常。只不过,你们作为小小英雄,得暂时住在酒店,保护更多人……”接到孩子们的求助后,蔡赐淋一方面对他们进行正向心理引导,另一方面,与隔离点协调开通“课堂”频道,为孩子们制定课程作息表,定时推送学习强国和国家课程云平台的名师课堂,帮助大家转移注意力。

此外,蔡赐淋还会通过线上带领全体隔离人员做心理健康操、推送心理健康讲座、分享隔离人员生活微视频等方式,传播正能量,树立战疫信心。

几天下来,隔离点的孩子们成长不少;那个粘着妈妈的4岁男孩,也成了真正的“小勇士”。“孩子们会主动跟我分享隔离期间的温馨故事,会给医护人员写鼓励信、表扬信;那个原本哭闹着不做核酸采样的孩子,也学会乖乖配合了。一切事物,都在慢慢变好。”蔡赐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