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首页 > 分站来稿 > 泉州市
文明新风拂刺桐 泉州市深入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
http://wmf.fjsen.com 2021-08-09 16:53:56 庄丹丹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林婕

泉州美,不仅美在风景,更美在文明。

海丝新城加快环湾向湾生长,“蓝蓝泉州湾”凸显新貌;老旧小区改造、农贸市场升级、停车位扩容、道路破损修补……如今,一缕又一缕文明新风,在泉州这座城市长年吹拂;一幅幅文明画卷散发出来的浓浓暖意,更是直达心底。

近年来,泉州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工作导向,进一步落实“全面创建、全域创建、全民创建、全程创建”要求,推动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共同提升,让这个城市从内而外散发出迷人的文明气息,让人民群众期盼的美好生活触手可及。

强化制度设计 汇聚全面创建合力

文明其表,制度其里。城市文明的成长和成熟,离不开制度的支撑。

泉州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之初,就确定了全面创建的工作思路:建立市委书记、市长担纲挂帅的文明委和创城指挥部,指挥部下设“一办九组三专班”,全面部署推进创建工作;各地各单位参照建立创建指挥部或领导小组,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网格化”创建体系。

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写入党委政府工作报告,列入党政领导班子考核内容,融入城市建设管理各个方面;出台深化创建全国文明城市6个配套实施方案和《文明城市创建考评办法》,实现了上下一心、全民共建。

为推进创建常态化,泉州市进一步健全考核机制、共建机制、激励机制,建立落实周巡查、月测评、季度模拟测评等9项常态化工作机制和“四挂钩”制度;开展“文明帮提名”创建结对活动,文明城市上门教,提名城市登门学,进一步激发干部群众的创建积极性。

无论技术怎样进步、社会如何发展,规则都是文明城市的“基础设施”。

泉州市出台《泉州市文明行为促进办法》,积极倡导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上网、文明用语等行动,弘扬文明健康、绿色环保新风尚;出台《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和《泉州市机动车停车管理条例》,致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城市治理顽症难题,立良法促善治,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打造有力网络 筑牢全域创建根基

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到基层,从单位到家庭……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是一场涉及全市各领域的深层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在基层创建上,落实市委“四心”工程,实施教育、医疗、养老等补短板项目132个,解决安置房办证、中心城区防洪排涝等10个问题,超七成五地方财力投入民生;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19个专项行动,建设131个“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丽乡村,河湖长制工作经验全国推广;创建“放心消费示范商圈”,开展10项诚信缺失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健全“红黑榜”制,实现铁路、民航、银行、工商等信用信息共建共享。

在城乡共建上,积极探索市县联动、捆绑创建等方式、办法,大力推进区域涵盖泉州市本级和鲤城、丰泽、洛江、泉港四个中心城区及石狮市、晋江市的环泉州湾文明城市群创建工作,推进沿海文明带与山区文明带共同发展,城乡文明互动共荣。中心城区面积达23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68.5%,环泉州湾城市群初步形成。

在文化服务上,启动“文化泉州云”项目,深入实施“万千百十”文化惠民服务,开展公益演出2842场;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通过验收,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功创建,全国地级市最大的非遗馆投入使用;成功举办金砖国家治国理政研讨会、海丝国际艺术节、环泉州湾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重大活动。

突出价值引领 激发全民创建热情

文明人创文明城,文明城养文明人。以“文明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如今文明城市创建氛围浸润着刺桐城的每一个角落。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育人新风。泉州市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搭建小山丛竹、一峰书院、刺桐讲坛、温陵论坛、东海学堂、华大讲堂等平台,用新思想照亮人心,汇聚磅礴的奋发力量。

——以先进典型擦亮城市底色。评选表彰7届153名泉州市道德模范,251名市民入选中国、福建好人榜,在全省率先建成道德模范馆。乘车让座、拾金不昧、无偿献血、见义勇为、扶孤恤寡、扶贫济困等身边好事层出不穷。一个个好心人、一件件暖心事,为社会风气刷上了清爽的底色。

——以崇高礼遇营造向善风尚。“诚信经营示范街区”“文明餐桌·公筷公勺”等项目走在全省前列。坚持13年的“闽台对渡”“暑期活动营”及“海上枫桥”“社区营造”“点亮家园”、志愿服务工作在全国得到宣传推广。值得一提的是,移风易俗工作经验还在央视新闻联播等全国主流媒体宣传报道。

——以服务活动促进文明实践。具有泉州地方特色的“志愿情·泉州红”“身边故事·共同铭记”“爱心厨房”“爱心午餐”成全省品牌,全市5000多个单位、志愿服务团队、20万多人次志愿者踊跃参与创城。截至目前,全市实名注册志愿者近143万名,占全省1/4强。

增进民生福祉 根植全程创建沃土

文明牵着民生,创城的每项标准都对应着民生的方方面面。“群众的呼声,就是干事的指南”, 泉州市坚持把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提升作为基本评价指标,攻坚城市顽疾,补齐民生短板。

通过开展“城市建设提速年”活动,一批着眼城市“神经末梢”,聚焦群众日常生活的为民办实事项目,从治理城市“里子”问题入手,把存在的痛点、难点、堵点,作为创建工作的发力点。

如今的泉州城,“牛皮癣”“蜘蛛网”少了,老旧小区的面貌新了;路上随意停放的车辆少了,规范有序的停车位多了;路边随意摆摊设点的流动商贩少了,农贸市场的环境好了……2021年以来,全市累计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50余万起,新建38个公共停车设施,新增车位6598位、路外停车泊位2783位;结合老旧小区闲置工地改造,改造扩容停车位3838个,施划路内停车泊位3911位。摸排497个老旧小区、150个物业小区,查找问题2561处,实施改造提升项目203个,整治276个小区管线“蜘蛛网”;完成14个农贸市场的整体升级改造或局部提升工作,累计改造面积超5.2万平方米,投入超1.2亿元;运用“数字城管”采集道路破损问题,累计修复路面破损11060处,改造中心市区易积水点218处,更换井盖1856套。累计处置道路破损问题4031件,整治机动车道88211平方米、人行道35674平方米。

创建“六个好”品牌 诠释文明泉州独特形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近年来,泉州致力打造个性化的“六个好”创建品牌,诠释着文明泉州的独特形象。

——唱好“文化戏”。作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首届东亚文化之都、闽南文化的发祥地和核心区,泉州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座拥有联合国三大类“非遗”项目的城市。今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念好“山海经”。作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所有县(市)连续多年保持福建省经济实力十强或发展十佳。

——守好“传家宝”。作为全国著名“民办特区”,民营经济是泉州的“金字招牌”,先后获批民营经济综合改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级改革试点,民营企业思想政治、综治工作、党建经验在全国推广。

——弹好“双拥曲”。作为军民共建活动的发源地之一,泉州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实现双拥模范城“满堂红”,全国双拥模范城数量居全国设区市首位。

——架好“连心桥”。作为全国著名民营经济集聚区,在全国率先出台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规定,“外来工维权新模式”获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最高奖。

——打好“侨乡牌”。作为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改革开放以来,台港澳侨累计捐资家乡超100多亿元参与家乡文明建设,逐渐形成海内外2400万泉州人共建文明的格局。

如今的泉州,文明、幸福的因子已经融入其中,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新时代新征程,泉州市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努力创建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全国文明城市,在创造美好生活新征程上谱写新的泉州篇章。(泉州晚报记者 庄丹丹)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