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金尚社区供图)
文明风8月4日讯(通讯员 张舒黎)近年来,厦门市湖里区金尚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引入专业机构力量和资源,切实把“一个目标、四个定位、五项工作、三个到位、提升六种能力”的要求落到实处,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牢牢把握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的工作目标,统筹推进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五项工作内容,以活动项目为支撑,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以“资源整合”为重点
建阵地、搭平台
社区统筹整合辖区公共文化服务阵地、设备、人力、财力、媒体、技术等资源,开动“大党委、小区支部、辖区单位群众、共建单位”四大引擎,将多股力量拧到一起,群策群力,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运行提供丰富资源,搭建7大平台,打造区域化文明实践共同体。
搭建理论宣讲平台。整合“湖里星期六”名家讲堂、新市民讲堂、社区组织活动场所和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阵地,聚合特区建设者宣讲团、机关干部宣传团、湖里新青年宣讲团、社区能人达人宣讲团、基层宣讲先锋队等各类宣讲队伍,建立宣讲人才库和理论宣讲项目库。
搭建社会宣传平台。梳理辖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惠和石文化园)、法治教育基地(法治广场)、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将场馆基地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教学实践基地。吸纳场馆讲解员、法律工作者等群体,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为实践站输送形势政策、爱国主义、国防知识、法治精神等课程活动。
搭建教育服务平台。整合金尚中学、金尚小学、秀德幼儿园、吕岭幼儿园、丰泽绿苑未成年社会实践基地、白鹭书画院等,梳理可对外开放,供实践站使用的教育场所,以协商共享方式使教育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
搭建文化服务平台。整合社区文艺组织如南音社、书画班、三叶草堂、红叶合唱团、少儿图书馆、中影影剧院等,组建文化文艺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文艺创作和文化惠民活动。
搭建健身体育服务平台。建好用好社区健身广场、社区健身活动中心、辖区中小学体育场馆、公园等,建立体育健身类场地资源库,对场所大小、现有器材设施进行登记,明确对外开放的固定时间、使用规则等。发挥体育俱乐部、中小学校等体育专业人才的优势和带动作用,建立体育人才资源库,参与实践站体育健身类课程与活动。
搭建科技与科普服务平台。整合科普示范基地、丰泽绿苑共享农场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等资源,收集汇总辖区退休专家学者、科技工作者、学校科学老师等各类科技人才信息,引导以志愿服务或有偿授课等形式,深入实践站开展科学普及服务。
搭建文明风尚培育平台。结合“我们的节日”、和谐邻里节、文明交通、文明礼仪、文明餐桌、文明旅游、移风易俗等各类工作,把实践站打造成居民践行文明理念,提升文明素养的主阵地。整合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志愿者、文明家庭等各类典型代表,开展现身说法,分享人生经历,引导群众崇德向善、重义守信、孝老爱亲。
义诊服务。(金尚社区供图)
以“正向激励”为导向
扬新风、创文明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传递向上向善正能量,提升居民文明素质,涌现出一大批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感动人物等,掀起向榜样学习的浓厚氛围。
社区党委坚持党建引领文明实践,将每周三确定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日”。围绕“爱心厦门”主题,重点开展助老、助残、助弱爱心行动,包括免费义剪、卫生保洁、课业辅导、爱心素食、物资捐赠等。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常利用周末的时间,组织未成年人一起开展关爱空巢老人、礼遇公交司机、文明交通督导、文明旅游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常年开设雷锋讲堂,邀请优秀志愿者分享志愿服务心路,持续带动生力军加入。2016年,社区被评为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联络工作示范站。
社区开展“五赞”文化,通过赞社区、赞楼道、赞邻里、赞同事、赞亲人活动,引导居民发现身边好人,为好人点赞,向好人学习。坚持表彰先进,已持续开展12年的“和谐金尚”迎新文艺汇演暨年终表彰大会,每年对社区里的先进人物、身边好人、优秀志愿者以及平凡岗位上的保安、保洁优秀代表进行表彰。
发挥榜样带动,掀起见贤思齐热潮,先后涌现出了全国最美志愿者、助人为乐好人赵亚娟,全国“三˙八”红旗手陈素珍、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张丽,省助人为乐好人、市十大感动人物高金聪,省五星级志愿者白志鹏、省孝老爱亲好人汪闽南等道德模范。
社区党委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实施“筑巢引凤”、“反哺社区”两个计划,引进社会专业机构、专门人才到社区开办红色学堂、亲子国学班、家风家训成长营,举办“感恩行”、“成长礼”、“我们的节日”等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受广大未成年人的喜爱。每年开展最美家庭、文明家庭、好楼道、好邻居评选活动,王凤、苏丽梅2个家庭获市级五好文明家庭。
社区建立三社联动机制,孵化出各类社会组织,成立南音社、诗画班、葫芦丝乐园、环保酵素联盟、三叶草堂等15个社会组织,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涵养了文明、健康、环保、绿色的时代新风。
以“志愿服务”为抓手
推三化,立帮扶
常态化开展各类帮扶活动,发动社区居民参与,切身感受奉献爱、收获爱、传播爱的社区文化,助力“爱心厦门”建设。先后获“全国社区志愿者先进单位”、“四个100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等荣誉。
2009年10月,社区成立以全国助人为乐好人赵亚娟为队长的久久爱心志愿服务队,经过11年的发展,这支队伍成长为“久久爱心志愿服务联盟”,有上百家门店、上千家志愿者参与提供服务。项目由原来单纯的理发拓展到婚妙摄影、爱笑瑜珈、心理咨询、小家电维修、爱心素食、生命救助、环保推广等12个项目,服务范围覆盖全市,辐射全国。团队先后获得“福建省学雷锋优秀志愿服务组织”、“福建省最佳志愿服务组织”。
社区开展五大“爱心服务计划”。一是开展慰问帮扶计划,每年慰问困难、残疾居民等对象500多人次,发放慰问金400多万元,结成32个帮扶对子,为16名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家庭安装紧急救助“平安铃”;二是“爱心义剪计划”,针对辖区内长者、残疾人、公交司机、环卫工人开展免费义剪服务;三是“爱心基金计划”,建立常态化献爱心捐赠平台。多渠道积累“爱心基金”,社区慈善驿站每年募捐到的爱心善款超10万元,帮扶特困人员以及遭遇重大灾难家庭渡过难关;四是“爱心衣柜”计划,与公益组织、媒体联手,设立“爱心衣柜”,将收集来的新的衣服捐给内地山区贫困人员,不能穿的制成爱心拖把、爱心地毯等赠送居民;五是“爱心血液捐赠计划”,与市中心血站共建,献血车定时定点开进社区,涌现出了多次获得国家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的白志鹏、卢远超等先进人物,白志鹏还是市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队长,社区居民陈梅签订器官捐献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