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首页 > 地方巡礼 > 龙岩
福建龙岩:大力加强文化建设 传承+创新点亮文化名片
http://wmf.fjsen.com 2021-06-29 11:34:04 来源:龙岩文明网 责任编辑:康金山

今年4月,电视剧《绝密使命》在央视黄金档播出;5月,电影《毛泽东在才溪》在全国公映;6月,龙岩市“庆建党百年 建幸福龙岩”理想信念和党性教育微党课竞赛总决赛圆满举行……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龙岩许许多多的红色故事再次被搬上荧屏和舞台,让人热泪盈眶。

这是龙岩加强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龙岩市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生态文化资源优势,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建设闽西南生态型现代化城市、打造有温度的幸福龙岩助力。我们清晰地看到,闽西大地上映射着恢宏的思想之光,缔结出丰硕的文化果实。

唱响主旋律 为龙岩发展放歌立言

“总书记鼓励大家让茶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大大提振了我们茶农的信心。”“总书记指出,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作为农村基层一线产业项目工作者,我们深受启迪”……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在龙岩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为龙岩发展鼓与呼,奏响时代最强音。近年来,龙岩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精心组织“牢记总书记嘱托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龙岩篇章”“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等重大主题宣传,组织开展全国百名党报社长总编“红色闽西”主题采访、中央媒体“走进闽西”等大型采访活动,同时举办国庆文艺晚会、合唱节等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近段时间,中央、省主流媒体专题专版“刷屏”龙岩,唱响了“伟大祖国、全面小康、幸福龙岩”的动人旋律。

与此同时,龙岩利用各类宣讲团和学习平台,让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闽西大地走深走实,集中宣讲、巡回宣讲、网络宣讲、“岩”讲家系列宣讲、红色文艺轻骑兵文艺巡演等形成热潮,仅去年全市就开展各类宣讲1193场次、直接受众10万多人次。一场场思想洗礼、一步步理论研究、一次次基层宣讲,推动新思想深入千家万户,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勇立时代潮头,探索改革新路。龙岩还积极推进市属媒体体制改革,整合市属三家媒体资源力量,成立龙岩市全媒体中心,今年2月挂牌运营,整合组建时政新闻部、新媒体部、党务和行政后勤部、纪检监察室,实行一体运行,7个县级融媒体中心也已全部建立、实体化运作,龙岩迈出全媒体时代的坚毅步伐。

弘扬红色文化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红色,是闽西最鲜艳的底色。近年来,龙岩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大力宣传和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吸引无数人慕名而来,在古田、在闽西品读革命历史,接受思想和心灵的洗礼。

唱响“红古田”的背后,是龙岩的一系列积极作为。2018年3月1日,《龙岩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正式实施,这是全国首部由设区市制定的红色文化保护地方性法规,它对红色文化遗存的调查认定、保护管理、合理利用、法律责任等作出了明确规定,标志着龙岩红色文化保护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

保护是为了更好传承。龙岩编制了《古田会议旧址群维修保护规划方案》《龙岩市革命旧址保护利用规划》《龙岩市中央红色交通线保护利用规划》等,推动红军标语、红色“口述历史”、红军学校、红色金融、红军医院、红色兵工厂、开国将军故居等保护和利用。2017年以来,龙岩市争取国家、省级文物保护专项经费2亿多元,涉及修缮革命旧址200多个。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近年来,龙岩汇编了通俗易懂的《闽西红色故事100篇》,编辑出版了《古田会议精神读本》《古田会议文献资料》《闽西革命史文献资料》等30多部、100多本红色文化专著,推动《闽西人民革命史》《红色少年故事》《红色少年小说系列》等30多种红色乡土读物相继走进课堂,推动“古田会议”编入2017年版义务教育《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科书。

同时,借力新技术、新科技、新兴传媒,涌现《古田会议》《绝命后卫师》《绝境铸剑》《绝密使命》《毛泽东在才溪》《古田军号》等影视作品,以及歌剧《松毛岭之恋》、闽西汉剧《伯公灯》、龙岩山歌戏《羊角花》等一批反映闽西革命历史的优秀作品。其中,历史文献片《古田会议》获中国“十佳纪录片”最高奖项、省第六届百花文艺奖二等奖,电影《古田军号》荣获第十五届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特别奖、第十五届中美电影节“金天使奖”,电视剧《绝命后卫师》荣获第十四届“五个一工程”奖和第三十一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

为做大红色文化产业,龙岩依托古田干部学院,发挥红军小镇作用,形成以古田为轴心、97个红色现场教学点为一体的闽西干部红色教育培训基地,近3年全市接待红色旅游游客和旅游收入年均增长幅度均超过15%。今年,龙岩市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将12种闽西红色书籍(影视作品)纳入特色学习教材,推荐60个党史学习教育参观学习点、6条现场教学学习线路,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推进整体保护 激发客家文化创新活力

龙岩是客家人聚集地之一,目前全市7个县(市、区)有5个是纯客家县,客家人占全市总人口75%,客家文化在闽西大地上熠熠闪光。近年来,龙岩持续激发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将客家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助推新时代新龙岩建设。

2017年1月,国家级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经文化部批准设立,龙岩市长汀县、连城县、上杭县、永定区、武平县列入实验区范围。近年来,龙岩在贯彻落实省政府《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出台了《龙岩市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三年行动计划》,并着手起草《龙岩市客家文化保护传承条例》《龙岩市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龙岩市非遗和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资金管理办法》《龙岩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和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为实验区的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

在此过程中,龙岩坚持以“非遗”保护为核心,牢固树立“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推动“非遗”的整体性保护和传承发展,不仅选取长汀汀州古城区客家山歌、连城罗坊走古事、上杭白砂客家木偶、永定下洋中川客家民俗等作为整体性保护示范点,还在永定湖坑、连城培田和长汀古城区分别建立文化遗产展示区,有效提升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整体建设水平。

为更好地保护传承发展客家文化,龙岩积极争取博物馆免费开放资金1235万元,省级以上非遗保护资金1197万元,实施客家文化(闽西)数字博物馆、市级非遗综合展示馆、非遗数据库、非遗一台戏等客家文化“十个一”项目,并通过探索非遗传承新模式,持续推进非遗项目进景区、进学校等“六进”活动,2020年以来,开设非遗“小小传承人”培训班100多班次,举办非遗展示展演和教学传承活动600余场次。此外,还在长汀举办我市首届“非遗购物节”,以“非遗+直播带货”模式,促进我市非遗产品成交金额达近170万元。

与此同时,龙岩还依托客家、生态文化特色和众多文化遗产,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康养、研学等业态,结合乡村文化遗产遗迹、传统村落、古民居和历史文化名城、名村保护,培育打造新罗中央苏区金融街、武平兴贤坊、连城客家民俗村等特色街区,策划推出“客家民俗风情体验”等七条非遗旅游精品线路。“看世遗永定土楼·体验非遗传经典”、“畅游非遗名城 尽享古韵风采”分别入选全国2019年、2020年非遗与旅游融合十大优秀案例。

创新文明实践 让文明龙岩更加温暖

精神文明建设龙岩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全市上下发扬实干实战实效的“龙岩创城”精神,下足“精准施策、精细作业”的绣花功夫,龙岩成功获评第五届、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并被授予“第六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荣誉称号;武平县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上杭县成功创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长汀县入选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新罗、漳平、连城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县城、城区)。闽西老区苏区龙岩,以全国文明城市的风姿,温暖着城里的每一个人。

日前,龙岩市启动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五城联创”工作,制定了龙岩市(新罗区、永定区)打造“八大环境”、实现“九大提升”的“189”创城三年行动计划,以龙岩市龙头创建为引领,促进武平县、上杭县、长汀县等创建提升,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五城同胜”目标。出台《龙岩市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管理办法》,全面启动新一轮各级各类群众性创建活动,为老区苏区振兴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2018年以来,龙岩以上杭、新罗、武平先后被列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国试点为契机,推动文明实践在全市全面铺开,探索了“四级书记亲自抓、中心所站三联动、结对共建双提升、服务群众一条龙”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龙岩模式”,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取得丰硕成果。目前,全市7县(市、区)均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34个乡镇街道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939个村(居)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全市实现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覆盖。今年5月19日,北京市海淀区与我市结对共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创了全国首个跨省、跨区域的中心与中心结对先例。

与此同时,龙岩扎实推进“榜样龙岩”建设,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共有2人获评全国道德模范,1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7人获评省级道德模范,48人入选中国好人榜,154人入选福建好人榜,这些人在各自平凡的生活中演绎了不平凡的人生,激发更多人崇德向善、见贤思齐。

一个人引领,一群人同行。龙岩积极打好文明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组合拳”,组织全市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开展“青春志愿行·温暖回家路”“爱心送考”等系列志愿服务活动,传递文明新风尚。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有30.2万名志愿者、3186个志愿服务团队,开展志愿服务项目3.94万个。

站在新起点,迈步新征程,龙岩文化建设工作将永葆初心、牢记使命,乘风破浪、扬帆远航,文化龙岩的名片将更加闪亮。(闽西日报 记者池银花)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