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首页 > 地方巡礼 > 福州 > 永泰县
永泰县2021年“我们的节日·端午”活动综述
http://wmf.fjsen.com 2021-06-15 16:43:40 来源:文明风 责任编辑:康金山

歌曲表演《祖国 不会忘记你》  永泰县文明办供图

文明风6月15日讯 (通讯员何丽钦)为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丰富全县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广大群众深切地感受到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永泰县在全县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节”文明实践活动。

精彩纷呈 文艺汇演传真情

为庆祝建党100周年,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6月11日,永泰县教育局联合共青团永泰县委、永泰县新阶联、县实验小学共同举办“粽叶飘香·颂党百年”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活动中,学生们通过经典诵读、曲艺、歌舞等形式表达了爱党爱国的情怀。在永泰县一中艺术馆,永泰启明星幼儿园,组织孩子们开展“粽叶飘香忆初心·童心向党庆百年”端午节汇演活动,幼儿园的小朋友们用歌声献礼,共祝祖国繁荣昌盛。

为进一步吸引城乡群众在积极参与中传承节日习俗,6月11日上午,由中共福州市委文明办、永泰县文明委主办,永泰县纪委监委、县委政法委、县委宣传部、县委文明办、县人民法院、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同安镇政府承办的“文化端午 歌颂党恩——2021年福州(永泰)‘我们的节日·端午’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在同安镇爱荆庄开展,形多样的文艺节目向群众传递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

为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永泰县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广泛开展能够体现节日风俗的传统群众性文明实践活动,如以红色经典、名篇佳为素材,通过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经典诵读活动等方式,引导群众尤其是未成年人积极参与,接收熏陶和教育,从活动中提升道德情操,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弘扬传统 民俗文化进校园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端午节期间,永泰县各级文明校园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永泰县实验幼儿园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开展“端午粽飘香·童心承文化”主题活动。活动中老师们通过组织学生观看ppt、视频和讲故事的形式,深入浅出地为孩子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通过展示赛龙舟、包粽子、插艾蒿、系彩链、挂香囊等图片,让孩子们直观感受了端午节丰富而有趣的习俗;还开展了读儿歌、画端午、编彩链、赛龙舟等游戏活动:五月五,是端午,赛龙舟、敲锣鼓...孩子们兴致盎然地念着一首首短小经典的端午节儿歌,感受着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

为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永泰县樟城小学利用国旗下讲话、广播站等宣传阵地广泛宣传传统节日的来历、历史背景及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底蕴等,营造出了浓厚的节日氛围。各班还以“端午”为主题举行班队会,通过让同学们查阅资料、介绍了端午节的来历、了解端午节的习俗、诵读民俗诗歌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此外,老师还指导学生制作以“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为主题的手抄报,让师生们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慰问帮扶 志愿服务送温暖

为大力积极倡导文明、和谐、喜庆、节俭的节日理念,努力发展健康向上的节庆文化,各级文明单位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残疾人、特困家庭等为重点,组织开展送粽子、送温暖等志愿服务活动,弘扬社会新风,促进社会和谐。

6月12日上午,永泰县教育局联合福建新华发行集团永泰分公司、县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中心在赤锡乡赤玉学堂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赠书伴读活动。当天上午,福建新华发行集团永泰分公司向赤玉学堂农村留守儿童赠送了200册图书,同时党员志愿者们还给小朋友分享了毛泽东诗词《七律二首·送瘟神》、红色故事《为人民服务的楷模—雷锋》《新华书店与中共党史》,引导孩子爱党、爱国、爱家乡,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结合自身成长实际学好党史,以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从小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新时代好少年。随后党员志愿者带领留守儿童一起对喜欢的书籍进行伴读,让孩子们亲近阅读,感受阅读的快乐。

端午期间,永泰县档案馆志愿者们走街入巷、进居入户,和居民一起将艾草插于门楣,还给老人送去了粽子和节日的祝福。通过实打实、心贴心的慰问活动,将爱心付诸于行动,将温暖送到了群众的心坎里,也拉近了与居民之间的距离。永泰烟草开展“党恩情暖·粽香情浓”主题系列活动,邀请党员挂钩帮扶的困难亲情户和退休员工出席活动,大家积极参与“粽”情有你、才华出“粽”等活动,浓浓的节日气氛拉近了彼此的心。党员志愿者还开展端午送温暖活动,分别为困难群众、高龄老人送去暖心粽子,并询问他们的近期生活、身体状况,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践行为民办实事办的使命担当。(永泰县文明办 )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