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翔安区,文明健康新风尚深入人心。(朱毅力 摄)
人气回暖、消费复苏,文旅市场运行安全有序,线上线下活动精彩纷呈……刚刚落幕的“五一”假期,翔安大嶝、澳头、香山、大宅、大帽山等景点不仅积极做好了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同时,预约参观、限量游览、公筷公勺等文明健康新风尚已渐入人心。
在翔安,一种融于心、践于行的文明创建氛围,久久为功,将文明内化为城市发展的基因,外化为每个群众的自觉行动,内外兼修让这座厦门东部的滨海新城向上向善向美。在刚刚召开的全市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翔安区以优异成绩荣膺省级文明城区。
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围绕“红色记忆”系列主题活动,帮助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全区340支志愿者服务队,注册志愿者5万多人,志愿服务蔚然成风;在中心城区、农贸市场周边、背街小巷等规划新增车位3万多个,为全市最多;全区志愿服务驿站遍布大街小巷,已有6个“爱心屋”投入运营,营收全市第一;率先在全市进行公益广告统一规划建设……文明创建带来的美好变化,无声地提升着居民的生活品质。
作为“岛外大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主力军,以勇担全市率先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硬核支撑”自觉的同时,翔安区委、区政府紧盯文明创建工作,盯住关键,盯在日常,一项任务一项任务地推进,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巩固,始终将文明创建摆在全局工作中进行谋划和部署,在硬件上舍得经费投入,对全区农贸市场、路面、立面、壁面、市容市貌、公益广告等进行全面整治提升;在软件上不断健全领导机制、工作机制和责任机制,补短板,除软肋,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
关键词
促落实
强化绩效管理 狠抓巡查督导
细心的市民发现,翔安区不少路段出现了一群辛勤奔走的“小绿人”,他们是最新“上线”的翔安市政停车管理员。因为4月27日起,翔安区路内泊车管理(一期)正式启动。不仅规范道路停车秩序、缓解停车供需矛盾,也满足市民短时间临时停车需求。在创造更加干净、整洁、优美、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同时,翔安也让市民享受到公共资源带来的便利。
从群众意识、车位建设、管理模式等三个方面下功夫,全面规范城区停车,打造出一条文明停车“风景线”。去年以来,翔安区因地制宜在中心城区、农贸市场周边、商户门前、小区出入口、小区内部空地等有条件的地方,规划增设停车泊位,全区新增临时停车场33个,新增机动车停车泊位3万多个。
不仅如此,农贸市场、城中村、背街小巷脏乱,占道经营,垃圾清运不及时,公益广告投放不足等问题都得到明显整治提升。这些狠抓整改的举措背后是翔安区四套班子领导、各专项工作组按照“认识再深化、对标再精准、落实再加劲、氛围再营造”的要求,深入分管领域、行业、片区、项目现场找短板,以严谨细致的作风,推进问题的整改,提升城区文明达到新高度。
近年来,翔安区坚持问题导向,按照“找差距、补短板、抓落实”的标准,分批次、不定期对全区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农贸市场等重点区域开展巡查督导。在全市率先建立“日巡查、周督导、月考评、季调度”创建工作机制的基础上,翔安区通过抽调城管、交警、市政集团等单位联合办公,组成11个专项督查小组,采取“三天一闭合,四天一循环”的工作机制,围绕“一个重点、注重两个结合、发挥三支队伍作用”工作方法,持续不间断开展巡查督查,推动问题整改落实,不断提升城区的环境卫生和市容市貌。
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一直以来,翔安区坚持在文明创建标准化、精细化、常态化、责任化等方面下功夫,持续打造文明创建系列特色品牌,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区文明底色,让获得感与幸福感洋溢在每个角落,充盈在每个人的心间。
志愿者参与引导行人文明过斑马线。(李毓琳 摄)
志愿者进入社区为市民提供义诊。(李毓琳 摄)
关键词
强创新
推进试点建设 丰富活动聚人心
4月23日,厦门市理论宣讲轻骑兵乡村小分队走进新圩镇乌山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此次深入乡村巡回宣讲,吸纳了讲古、答嘴鼓传承人,通过一个个妙趣横生的小故事,为百姓送上党史精神大餐。
在新圩,马塘精神主题馆通过展示“瘦马塘”的巨变,让市民切实感受“艰苦奋斗、拼搏创新”的马塘精神;在大嶝,英雄三岛战地观光园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让党员再次接受党性教育;在马巷,五美家风教育馆成为厦门乃至福建首个社区家风教育馆,既是翔安区特色家风文化的展示窗口,更是广大居民群众家风建设的学习园地……
翔安区致力打造精神文明“品牌化”建设,一个个独具本地特色的精神文明品牌,充分诠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所有居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感受得到。
2018年以来,翔安区在原有“社区书院”基础上,按照“书院+”模式,结合实际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工作,切实打通宣传思想工作“最后一公里”。自翔安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揭牌成立以来,翔安区建立了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总队及“8+N”支志愿者队伍,5个镇(街)文明实践所、120个村(居)文明实践站,覆盖率达到100%。在一手抓硬件建设的同时,一手抓软件建设,积极探索推行文明实践站“135”运行机制,确保硬件设施建好后更好地发挥教育引领、服务群众、弘扬新风等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区实践中心、镇街实践所、村居实践站各司其职,形成合力。群众“点单”、文明单位“制单”、志愿者“接单”、课后“传单”等一条龙流程,让居民选择喜欢的形式,变“被动听”为“主动学”,以丰富活动凝聚人心,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学习平台不健全、志愿者参与和常态化管理不到位、活动要求不够落实等问题,还加强了基层多元共治建设,培育打造了“一站一特色”,初步涌现了马塘精神、英雄三岛精神、家风家训等主题实践站;舫山、金柄、莲塘等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实践站;许厝、东园、吕塘等群众文体活动广泛开展实践站;祥美、浦西等居民自教互学实践站;黄厝、大宅等文创特色实践站;田墘希元、澳头超旷等促进海内外文化交流实践站等一批典范文明实践站点。
去年7月,翔安区融媒体中心也“植入”线上宣讲学习的主阵地,通过“业翔民安”“文明翔安”微信公众号及各工作微信群等,及时传播党和政府的权威声音,同时讲好百姓故事。作为“岛外大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主力军,翔安深知在接续实施跨岛发展战略中,更需要先进思想作底蕴,走“新”更走“心”。于是,各文明实践阵地不断创新传播形式,加入趣味元素,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志愿者上街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李毓琳 摄)
翔安区全区倡导文明餐桌。(李毓琳 摄)
关键词
重服务
整合志愿者力量 队伍更加专业化
“净走”洁净家园、斑马线前礼让行人、自觉进行垃圾分类、有序规范停车、引领节约新食尚、近邻互帮互助……翔安区以提升市民素质作为创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区文明创建形成“干部想着、群众盼着、共同干着”的工作格局,以新风涵养民风,扮靓“面子”做实“里子”,城乡焕发了文明新气象。
目前全区有340支志愿者服务队,注册志愿者5万多人,志愿服务蔚然成风;322个单位,20万余人次参加入户宣传、环境整治、垃圾分类、交通文明劝导等工作,助推居民群众文明生活方式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促进乡风文明的落地落细落实。
在翔安,“志愿红”是大家熟悉的颜色。去年,全区各镇(街)、社区(村)、文明单位以及92580志愿者联盟近300支志愿者服务队、8000多名志愿者,全力以赴投入疫情驻点防控、抗疫物品分发、生活物资配送、复工复学保障等各项志愿服务活动中;开展老弱、助学、就业、文化、健康、应急、幸福、环卫等“我帮您”系列志愿服务进村(居)入户活动500多场次等。同时,翔安区已有6个“爱心屋”正式投入运营,安排18名残疾人就业,并启动“爱心屋App线上销售平台”,助力爱心事业蓬勃发展,标刻出了城市文明的新高度。
目前,翔安区还有1.7万多名党员干部主动结合落实“双报到”、党员“三项活动”,戴党徽、作表率,主动认领党员责任岗、党员责任区,深入村居、小区开展洁净家园、秩序维护、文明宣传、交通督导、爱心结对等“双创”志愿服务活动。翔安区不断整合志愿者力量,打造群众需要、特色鲜明的志愿服务品牌,用实实在在的志愿服务为文明翔安增光添彩。而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专业化的特色,也让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志愿者身影遍布在翔安各镇街、各个领域,数万名“红马甲”成为街头巷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关键词
常态化
加强公益宣传 深化品德培育
在翔安大道和翔安南路沿线,帆船绿雕、拍胸舞铜雕等景观小品,搭配了错落有致的灌木、乔木等,更具观赏性。夜晚降临,这些景观小品的灯光亮起时,还另有一番美感。
去年,翔安区针对城区主干道的景观提升新设了10座景观小品,定期还有绿化工人对景观进行细致地修剪、维护。这些景观工程表现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主题,营造出层次丰富的景观效果,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
据了解,翔安市政集团针对负责养护的379.46万平方米绿化,实行“分梯队”网格式巡查管理机制,同时成立养护应急队伍、小修劳务队伍,每天约出动110人次进行草皮、绿篱修剪,240人次进行绿化养护作业及缺陷问题整改,常态化提升城区环境的整洁宜居。看到周围的环境变美,感受到文明城市创建带来的成效,不少市民也自觉加入到创建文明城市的志愿者行列中,参与到对翔安主次干道、公园广场等数百个公共区域的“绿化带垃圾清杂”志愿活动,为文明城市创建贡献一份力量。
去年以来,翔安还修缮更新公益广告版块6000多个,使宣传氛围更加浓厚;建立“文明翔安”微信公众号,制作宣传教育微视频、抖音30余个,开展“我们的节日”“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翔安好少年”等主题活动,第五医院彭永挑荣登“福建好人榜”,同美社区陈亮荣获“福建省见义勇为模范”称号。
文明城市创建,重在群众满意,重在常态长效。如今的翔安,文明之风已悄然浸润市民心中,成为这座新城前行的力量。(厦门日报记者 曾嫣艳 通讯员 叶晓菲 洪继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