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老了,头发花白,养老就成为一个必须直面的问题。在古田县山区农村,老年人由于落叶归根的情愫,更倾向于居家养老,于是看似简单的一日三餐成了生活中最大的难题。
实现老有所养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民生福祉。一年来,古田县立足山区实际,因地制宜开展“互助孝老食堂”试点工作,通过健全多元要素保障机制,确保食堂办得久、办得好,在推进运营标准化、互助社会化、孝老常态化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为破题“养老难”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利洋村互助孝老食堂厨师林启章(左一)帮助高龄老人打菜
聚焦民生难点 坚持试点先行
截至2020年末,古田县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有86654人,占总人口的20.4%,数字背后是日益严峻的养老形势。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古田县山区留守老人比例持续上升,许多独居老人由于缺少亲人的照料,一日三餐往往凑合着吃,更有特殊困难的老人煮一顿饭分两三天吃,饮食安全情况堪忧。
如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如何提升农村特殊困难群体兜底保障水平?民生之忧,拷问初心。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古田县以办好惠民实事为抓手,着力解决山区农村留守老人和困难群众用餐的“急难愁盼”问题,积极探索抱团互助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于去年4月出台《古田县“互助孝老食堂”试点工作方案》,选定10个试点村建设互助孝老食堂,其中城东街道利洋村互助孝老食堂最先投入运营。
4月19日11时许,利洋村互助孝老食堂里饭菜飘香。厨师林启章在后厨忙着炒菜,等待用餐的老人们则坐在长椅上,聊着村里新近发生的事情。
“开饭了!”林启章一边从厨房端出热腾腾的饭菜,一边招呼大家进来用餐。这顿午餐荤素搭配得当,有肉片、白菜、豆腐、鱼汤,兼顾了营养和口感。老人们从碗柜取下自己的餐盘排队打饭菜,饭量大的多盛一些米饭,爱喝稀的多舀一些汤汁,不够吃就再添。
林启章有多年餐饮行业工作经验,去年听说村里开办互助孝老食堂,便自告奋勇当起了厨师。由于用餐老人大多有“三高”的老毛病,林启章精心整理了健康菜谱,炒菜时尽量低盐少油,让老人们吃得美味又舒心。
90岁的陈秀钗是23名用餐群众中年纪最长的一个,由于子女长期在外,她一直过着留守生活。过去,吃饭是陈秀钗老人日常生活的“头等大事”,买菜、洗菜、煮菜、刷锅、洗碗,着实花费好大的力气。
而现在,陈秀钗的一日三餐都在互助孝老食堂解决,家里不必另起炉灶,生活变轻松许多。她说:“我的身体虽然有一些老毛病,但是牙口还不错,食堂的饭菜新鲜,也比较软,吃着很香。”
用餐难题解决了,老人们的晚年生活更加舒适,特别是一些有特殊困难的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因此有了明显提升。利洋村五保户林潘国患有老年性脑萎缩,自理能力较差,平日里饥一顿饱一顿,穿衣戴帽也不太讲究。自从来到互助孝老食堂用餐后,他的饭量增加了不少,与邻里的交流多了,精神面貌也大为好转。
古田县副县长谢荣雄表示,在开展“互助孝老食堂”试点工作初期,部分乡村干部存在“不爱做”“不敢做”“不会做”的畏难思想,认为孝老爱亲是子女的责任,由政府办食堂吃力不讨好,而利洋村的试点经验成功打消了这些顾虑,为之后的复制推广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兰溪小学学生每周都会来到互助孝老食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强化要素保障 健全长效机制
农村养老问题的群众关注度高、社会覆盖面广、民生关联度大,如何回应民生关切,考验着各级党委政府的决心和智慧。记者调查发现,古田县在书写这份民生“答卷”时,既借鉴了兄弟城市的成功经验做法,又探索出符合用餐群众需求、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作模式。
按照《古田县“互助孝老食堂”试点工作方案》,互助孝老食堂采取“政府搭台、村居承办、居民互助、个人自愿、梯度收费、社会参与”的运作模式,鼓励居家抱团养老,重点解决贫困、留守、孤寡、高龄、失独、重残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用餐问题。
在方案落地过程中,由于各试点村的自身条件不同,在坚持互助孝老食堂公益性原则不变的前提下,县里积极引导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乡村治理引领作用,允许食堂运营管理方式多样化。
老人在互助“孝老食堂”内用餐。古田县文明办 供图
——场所建设温情化。选址是开办互助孝老食堂首要因素,各试点村充分整合利用农村幸福院、老人活动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宗祠等现有场所,既节省成本又便于老人就近用餐。例如,利洋村互助孝老食堂位于村里新建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内,卓洋乡前洋村互助孝老食堂则位于该村党群服务中心。
——资金保障多元化。在去年因疫情影响财政收支的情况下,古田县强化政府托底保障职能,整合各类资金200多万元,用于购置互助孝老食堂的厨具、餐具、桌椅,完善场所的消防安全、适老改造、文化布置等。根据供养“八类优待对象”人数,古田县财政按每人每天6元的标准拨付运营费,统筹用于厨师补助等支出,而用餐群众按照“分级分类、梯度收费”原则,每月只需支付较少费用。以利洋村互助孝老食堂为例,60周岁至95周岁的群众每月收费400元至150元不等,95周岁以上免费,低保户、农村特困户、残疾人统一每月收费300元。
——原料采购规范化。为了保证食品安全、降低采购成本、规范采购票据,古田县采取竞争性谈判方式选定一家本土企业作为慈善超市,原则上负责全县互助孝老食堂米面油干货等大宗物资配送及城关周边地区食堂的菜品供应,同时鼓励位置较近的连片村联合配送菜品。
——人力支持制度化。在选聘食堂管理人员和厨师时,由村党组织召开党员代表大会、村民代表大会进行民主讨论,优先选择有责任心、热心公益的干部群众,所有人员均持预防性健康检查合格证上岗。对于用餐人数较多的村,引导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开发养老互助乡村公益性岗位,充实食堂管理力量。
——财务制度规范化。为了规范财务收支,各试点村均在村委会账户设立“代收款——互助孝老食堂”会计科目核算,实行每月公布收支,季度审核兑现运营补助,将收费、捐款捐物、菜品采购、掌勺义工补助等收支情况公之于众,接受社会监督。
为了更好地总结推广试点村的好经验、好做法,促进食堂建设运营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古田县民政、财政、市场监管、卫健、人社等部门形成合力,先后出台《古田县“互助孝老食堂”财务收支管理制度(试行)的通知》《古田县“互助孝老食堂”等级评定标准(试行)》《古田县关于开发养老互助乡村公益性岗位的通知》《古田县互助孝老食堂规范建设指南(试行)》《古田县推进“互助孝老食堂”建设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进一步健全互助孝老食堂长效运行机制。
身边事最具说服力,互助孝老食堂模式从试点先行到推广应用,受到用餐群众的普遍欢迎,因此列入2021年古田县为民办实事项目,目前已推广至80个村,投入运营48个食堂,用餐人数约1500人,显现出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持久的生命力。
利洋村陈秀钗老人在互助孝老食堂进餐
互助共暖夕阳 弘扬孝老新风
“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这曾经是古田县许多农村留守老人寂寞生活的真实写照。如今,有了互助孝老食堂,老人们也感受到了更多的暖意与温情。
吉巷乡兰溪村五保户程福增入住乡养老院后仍然思念着家乡,了解到村里要办食堂,老人心里满是期待。今年3月1日,兰溪村互助孝老食堂开业,82岁的程福增如愿回到家中居住并在食堂用餐。
兰溪村互助孝老食堂位于程氏宗祠内,这里宽敞明亮、设备齐全,原本就是老人聚集休闲的地方。闲时,程福增就来食堂看电视;到了饭点,就和大家一起共餐话家常。他说:“村里有很多熟悉的朋友,大家能聚在一起,心里感到很快乐。”
前不久,兰溪村村主任程建峰的菲律宾籍妻子把村里开办互助孝老食堂的事情发布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引起了部分海外网友的关注,他们对中国采取有力的措施温暖农村老人表示十分赞赏。
“互助互济”是古田县“互助孝老食堂”试点工作最鲜明的特色,也是保障食堂可持续运营的重要精神力量。
随着各村互助孝老食堂的运营渐入正轨,互助孝老氛围愈发浓厚。身强的用餐老人帮助体弱的老人刷碗、打菜;党员干部群众主动参与帮厨、打扫卫生等志愿服务,并结合送餐服务对高龄、行动不便的老人进行探视关怀;还有热心村民主动把自家多余的蔬菜、鱼肉捐赠给食堂,许多在外乡贤心系家乡亦不吝捐资。
互助“孝老食堂”内部环境。古田县文明办 供图
在每个村的互助孝老食堂公示栏上,都张贴了每月捐款捐物明细,每一笔善款、每一袋米、每一颗菜都代表了大家对老年人的关怀。“食堂开业以来,收支基本实现平衡,我们有信心把这项民生事业办得更久更好。”利洋村党支部书记林寿敬说。
长效的互助有赖于社会化运作,互助孝老食堂的持续运营离不开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为了更好地奖补考评等级高的食堂、开展助老志愿服务、落实“助老时间银行”制度,古田县委文明办、民政局等部门联合发起成立古田县孝老爱心促进会的倡议,短短半个多月时间已有70多名爱心企业家、乡贤、志愿者报名加入,足见古田孝老爱老蔚然成风。
孝老文化是弘扬乡风文明的重要内容,古田县积极推动学生德育实践、文明单位共建、医疗资源等向互助孝老食堂延伸,促进敬老助残扶弱工作常态化。
去年10月以来,古田县教育局积极推进中小学生“孝老文化”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鼓励学生走进村级互助孝老食堂,开展卫生清洁、文艺表演等劳动实践教育活动,增强学生尊老、爱老、助老意识,让老年人感受到社会温暖和青春活力。
在兰溪村采访期间,记者巧遇兰溪小学12名六年级学生来到互助孝老食堂开展卫生清洁志愿服务活动。兰溪小学校长郑照耀说:“言传不如身教,通过引导学生们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增进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也能在他们幼小心灵种下孝老敬老的种子。”
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见面、对账,来不得敷衍应付,既要积极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谢荣雄表示,自开展“互助孝老食堂”试点工作以来,古田县在党建引领、乡村善治、民生保障方面积极作为,以实干实效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下一阶段,该县将在持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厚植为民情怀,结合开展“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努力打造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丰富闽东特色乡村振兴之路的文明内涵,切实提升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闽东日报记者 龚键荣 通讯员 杨远帆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