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浮云万变寻常事,一瞬光阴既娄更”……时值清明,透过古诗词的脉络,我们分明能够感受到,这其中不仅有对于故人的缅怀,对于家园的祭奠,更有着对国家命运的忧患情怀。
岁岁清明,今又清明。清明的深沉内涵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为它承载了国人厚重绵长的情感。作为一个祭奠祖先、追思怀远的节日,一代又一代人经由扫墓这一颇具仪式感的活动环节,寄托生者的哀思,表达对逝者的祭奠,体悟血脉相连的庄重,进而完成心灵上的一种告慰和升华。在这样的过程中,重温家规家训,回忆家族往事,沐浴亲情恩泽,将“百善孝为先”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清明节为传承家风、培育家风、弘扬家风提供了良好契机。
从2008年开始,清明节成为我国制度上确认的公共时间,清明不再只是祭祀先辈的私人假期。“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的相继设立、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纪念日阅兵、“国家公祭网”的上线等,无不彰显着铭记历史、缅怀英烈、礼敬英雄的国家意志。“网上祭英烈”“云祭扫”“云宣讲”等活动的推出,在刻上家国情怀烙印的同时,还增添了网络舆论正能量,兴起了移风易俗、崇尚人文关爱的时代新风。
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群众,走进烈士陵园、走进战场遗址、走进纪念场所,或是参加全国性哀悼活动,向那些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为守护家国梦想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英雄人物致以深切的缅怀。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国情怀通过清明节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持续锻造着中国人“家国一体”“家国天下”的民族记忆。
如今的清明,倾注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与新时代的意义。于己,清明是情感的一种寄托;于家,清明是绿叶对根的一种眷恋;于国,清明是家国情怀的一种体现。人们对生与死的思考会被再次点醒,对传统的留恋会被重新点燃,对新时代的梦想与追求会被大大激发--蓬勃向上的动力、家国天下的情怀,潜移默化地融汇于清明之季、慨然心间。
记得来时路,不忘梦归处。清明时节,我们在亲近自然、品味春天之时,更应在慎终追远中丰润家国情怀,既心念先祖、也铭记先烈,既留恋故乡、也展望远方,既缅怀昨日、也憧憬明天,既驻足思考、也砥砺前行!(长乐文明办/肖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