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天津等地市民在沙尘暴天气中纷纷戴口罩出行。中央气象台于3月15日6时发布了沙尘暴黄色预警,预计当天白天到夜间,新疆、内蒙古、北京、天津等12省市将出现明显的沙尘天气,部分地区有沙尘暴。这是近10年我国遭遇强度最强的一次沙尘天气过程,沙尘暴范围也是近10年最广。受沙尘天气影响,中国华北、西北等地15日出现空气污染,多个城市空气质量指数爆表。(3月15日 财新网)
近日,我国北方多省份出现明显的沙尘天气,许多市民发出感叹:“在沙尘暴滤镜下看城市,仿佛在看上世纪的老照片。”朋友圈也满是大家的戏谑和吐槽,一场沙尘暴刮出了朋友圈里隐藏的段子手们。然而,在戏谑调侃背后,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沙尘暴危害仍未消除,须久久为功。
实际上,近几年来,我国环保利好消息频传,“十三五”期间,全国完成防沙治沙1000多万公顷,完成造林绿化面积5.29亿亩,完成森林抚育6.38亿亩...昔日沙丘连绵的荒漠逐渐变成郁郁葱葱的绿洲,摆脱了风沙撵人走的困境,在茫茫荒漠建起一道道绿色屏障,然而,正如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所言,“本次沙尘暴,说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仍然有限,我国生态脆弱问题依然严重,生态环保任重道远。”荒漠化是全球性问题,是由于气候变化、人为过度砍伐等日积月累形成的,并非一朝一夕治理就可以见效,生态环境建设没有快捷键,不能快进,更不能按下暂停键,需要内外兼修,凝聚各方力量,形成治理合力。
面对恶化的生态环境,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在环境治理上下“深”功夫,拿出更多新招、实招以应对当前的新形式;同时,也要时刻警惕部分地方缺乏战略眼光,急功近利,为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损害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成果。例如前段时间曝出的敦煌防护林遭遇“剃头式”砍伐事件,虽然调查结果存在争议,但环境遭受破坏已然是不争的事实。
此外,生态环境治理涉及面较广,需要加强宣传引导,在人民群众内部凝聚起保护环境的思想共识。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公共场所刊播公益广告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家,如制作群众喜闻乐见的短视频等,让生态坏境保护之风吹进寻常百姓家,使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人们的自主自觉。同时,要积极探索环境保护与学校教育的结合,切实推动学校环境教育,将环境教育融入各科教学中,完善“绿色学校”建设,让保护环境观念扎根每一位学生心中,形成保护环境的潮流。
破解环境治理难题,不仅要将环境保护观念“内化于心”,更需要“外化于行”。因此,就更需要每一位公民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使用可重复利用的布袋、蜂蜡布等环保产品,做到垃圾减量,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做到垃圾分类,循环利用废旧物品,养成文明生活新方式;参与绿色公益活动,将生活中节约下来的每一滴水、每一度电都转化为切实可行的环保行动之中......
生态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它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要充分利用改革开放40多年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做到“内外兼修”,形成治理合力,使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长乐区委文明办 杨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