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3月9日讯 树立好家风,注重好家教,弘扬传统美德,传承优秀文化。在厦门市翔安区,三组模范家庭为广大家庭作出了榜样,其中,陈青松、陈小宁家庭获评福建省五好家庭;郑瑞勇、郑美香家庭获评福建省最美家庭;蔡金桔、朱月霜家庭获评福建省文明家庭。
陈青松、陈小宁家庭(翔安区委文明办供图)
陈青松、陈小宁家庭
全家投身公益 爱心一代代传承
“做公益,为大家”,这个理念在陈青松的家庭里正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陈青松在翔安区可谓家喻户晓——作为翔安区德孝教育促进会会长,他曾获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厦门市五一劳动奖章、厦门市首届十佳孝贤、2017感动厦门十大人物等荣誉。已经不再经商的陈青松本可安享晚年,可是他却把辛劳了大半辈子攒下的积蓄几乎全部投入公益事业,先后捐资两千多万元支持家乡公益事业的事迹,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
更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在他的带动下,一家人也都投身到公益事业中。
爱人陈小宁不仅支持他捐资,还把自己省吃俭用存下来的私房钱都捐了出来,积极参加各项公益活动,现在已是参加活动次数最多的促进会会员;儿子陈自强是厦门邮政公司一名普通的物流司机,尽管工作辛苦,但在休息时间,陈自强经常主动参加促进会活动,与其他会员一起走进校园、走进社区开展公益活动;女儿陈文静在大学期间一放假回家,就积极参加促进会里的各种活动——现在,陈自强和陈文静已经成为促进会的骨干会员,带动了一大批年轻会员投身德孝公益活动。
郑瑞勇、郑美香家庭(翔安区委文明办供图)
郑瑞勇、郑美香家庭
不计得失投入 守护乡村文化根和魂
“有人笑我傻,自己掏钱做这些没有回报的事。” 郑瑞勇说,其实是有回报的,这种回报不是经济上的,更多是人文精神上的。“其实是想留住乡村里文化的根和魂”他说,自己想做的这么多事,如果没有爱人和孩子们的支持,恐怕一件都做不成。
2008年,郑瑞勇在自家宅基地上,斥资建设了“海峡两岸美术交流馆”,打造了一个面向社会开放的文化艺术交流平台,近百名国内外书画名家和十余个知名艺术团体慕名参访交流、举办画展、笔会;2012年,郑瑞勇创办了厦门首个由个人出资建设、运营的社区书院 “大嶝希元书院”,藏书近20000册,这里坚持将图书阅览室免费向村民开放,每周六举办读书沙龙和阅读分享,累计邀请上百名文化名人前来举办“文化讲堂”公益开讲,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大、集美大学等高校也不时到书院举办讲座;2015年起,郑瑞勇挖掘并保护了“明朝理学名宦林希元”这一宝贵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规划并全程参与推进“希元林”“林希元纪念公园”“林希元文化节”等多项工作落地……
就是这一个来自田墘社区的普通家庭,心系家乡发展,用多年如一日的坚持,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扎实践行者。
蔡金桔、朱月霜家庭(翔安区委文明办)
蔡金桔、朱月霜家庭
创业坎坷相扶持 公益路上携手行
“小家大爱”,很多人在听过蔡金桔与朱月霜的故事之后,都觉得这个词最能传达出这个家庭所蕴含的特质。
小夫妻俩的情谊与默契,从2007年创业就开始了。当年他们共同成立了阳光视线眼镜个体店,而早先有过眼镜销售经历的朱月霜,成了蔡金桔创业路上最亲密、也最有力的帮手。“以前我还老跟她开玩笑,说家庭和工作必须分开,不要和她一起工作。现在觉得,有她真好。”蔡金桔说,自己有时顾及不到家庭,但朱月霜不仅没有怨言地操持着家里大大小小的事,还持续协助着他创业——诸多坎坷,夫妻俩扶持着,闯了过来。
眼镜生意步入正轨后,蔡金桔打算开启公益事业。他说,自己年幼家贫,考上中专却凑不齐学费,当时的班主任主动帮他交了一年的学费,“我也想像老师一样,帮助有梦的孩子。”他和爱人朱月霜一说,就马上得到了支持。
蔡金桔东奔西跑,朱月霜尽全力帮忙。夫妻俩帮助贫困生免费配镜已达4000多名,捐赠价值达200万元的眼镜帮助贫困学生和奖励优秀学生;2014年,成立“阳光视线公益”专项资金,长期资助22名贫困学生每人每月200元的生活费;2015年,捐赠20万元帮助贫困学生;此外,他们还累计为4000多位农村老人送老花镜,长期收集旧衣物通过“再处理”发放到甘肃、宁夏山区,几年来累计收集10吨旧衣物,并多次为特殊学校、山区海岛、敬老院送去爱心……(翔安区委文明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