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给《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的复函中提出,将在加强体育教师配备、加强学校体育制度顶层设计、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和加大相关问题研究四个方面进行改变,更多注重学生“阳刚之气”的培养。此答复经报道后,引发热议。何为“阳刚之气”?教育学、社会学专家学者及网友提出了各自的见解。记者梳理发现,在教学层面,已有多地尝试开设“男孩班”,或在教育初始阶段补充“男幼师”。(1月31日《半岛晨报》)
近几年来,对于男孩气质趋于“文弱”的讨论已不是新鲜事。不必讳言,现在的男孩的确不像以前的男孩那么坚强、勇敢、果断,不少男孩表现出柔弱、自卑、胆怯等现象。于是,培养男孩“阳刚之气”,常常成为教育的热点话题,更有人发出“拯救男孩”的呼吁。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男生应该是“阳刚”的,女生是“阴柔”的。当一些男生说话细声细语、动不动哭鼻子,有人便会认为他们缺少“阳刚之气”;当一些女生表现出像男生一样的性格和气场,有人又认为她们缺少“阴柔之美”。事实上,“阳刚之气”本身没有性别之分,它是一种由内向外散发出的“比较明显的、优秀的性格和品质”,包括自信、坚强、勇敢、果断、大方、友爱等。这些优秀品质,并非男性的专利,女性也一样可以拥有。
进而言之,培养学生“阳刚之气”,不应止于男孩,而是面临所有青少年儿童。据此,教育部在复函中,并没有专指男生,而是提出“更多注重学生‘阳刚之气’的培养”“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锤炼坚强意志,培养合作精神”。央视评论也进行了明确的诠释,阳刚之气并不等于简单的“行为男性化”,教育不只是培养“男人”“女人”。
如何培养学生“阳刚之气”?教育部在复函中表示,将加强学校体育制度顶层设计,加强体育教师配备,加大力度提高体育教师素质能力,同时将加大相关问题的研究。“加大相关问题研究”,也意味着“阳刚之气”不只是体魄的强健。体育运动可以“野蛮其体魄”,是培养“阳刚之气”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要“文明其精神”,注重孩子内在涵养、精神境界和意志品质的培养,培塑家国情怀、承担社会责任。如课本教育之外多一些革命战争故事、民族英雄事迹、优秀发明创造等内容,激发孩子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等。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大都比较繁忙,尤其是爸爸的缺位,往往会使得孩子缺乏向男性学习的机会;而妈妈的越位,往往会包办孩子的一切、强制孩子,也使得孩子失去自我个性。培养孩子“阳刚之气”,父母应“各就各位”,正如鲁迅先生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阐述了自己的见解:“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少年强则国强”,愿我们每一个中国少年,多些“阳刚之气”与“精神之钙”。(台江区委文明办 付 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