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站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高度,着眼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明确提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并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1月2日中国青年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命脉,是滋养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深厚源泉。然而,现阶段我国城乡、区域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差距依然较大,相比于城市居民,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相对单薄,商业性的文化服务和产品较少,更加需要公共文化服务补位,让乡亲们的文化生活也能够变得丰富多彩。
由于基础条件、生活环境、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农村文化需求与城市有很大不同。要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必须针对农村特点和群众需要,把当地的文化资源有效整合起来,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文化圈”,压缩空间距离,提升服务半径,创新活动内容,畅通文化惠民的“最后一公里”,让群众能够更方便地享受到满意的公共文化服务。
要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重点工程建设,把服务城乡基层特别是农村作为着力点,不断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让人们更有效、更公平地分享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场所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保障,要建设好农家书屋、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农村文化阵地,充分整合农村的闲置资产资源,添置必备的文化活动用品和书籍,让群众能够就近进行阅读、排练文艺节目、参加文化活动,以文化场所为中心,构建文化服务圈。
要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除了在重要节庆节点开展各类文化下乡活动外,还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常态化、长效化,一方面积极组织专业的文化团队,定期赴乡村开展文化汇演等各类活动,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发动当地的文化人才,带领群众自编自演、自办演出。要在文化活动的模式和内容上加强创新,丰富文化活动的类型和内容,避免千篇一律和老调重弹,要紧密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创作新的节目,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提升文化服务的质效。
要夯实群众基础,共享“文化盛宴”。公共文化服务为了群众,也要依靠群众,要广泛发动群众参与,让群众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人翁”。通过组建文化团队、志愿服务团队等方式,让群众能够积极参与、发挥特长,获得施展才华、展现自我的机会,夯实文化活动的群众基础,让群众既当观众,又当演员;既能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也能增添内心的满足感,拉近群众与舞台的距离,使他们的文化生活越过越精彩、越过越美好。(鼓楼区委文明办 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