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生态环境与公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影响着公众的日常生活质量。在环境保护日程逐步推进的当下,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方式受到青睐,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在提升的同时,也在逐步提升践行度,力求做到“知行合一”。
根据国家发布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20年)》显示,现阶段公共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体现在垃圾废弃物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和水污染问题等。面对这些公共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绿色生活方式”是避免这些问题加重的必要手段,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阶段。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在改善公共生态环境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依旧存在垃圾投放混乱、塑料袋污染等问题。现阶段公众对不同环境问题的践行程度也存在明显的差异,除了监督举报和环保志愿活动以外,在践行绿色消费、垃圾分类投放等方面还是比较薄弱,需要进一步规范实施。践行绿色生活方式要从国家和民众两个层面出发,做到政策下达落实到位,民众根据政策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一、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之前必须树立正确的绿色环保意识,在正确观念的指引下去引导、约束每一个人的环保实践行动。除了对生态环境保护展开广泛的教育和宣传以外,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开展创建绿色家庭、绿化社区、绿色学校行动,促使民众自觉树立节约意识,提倡健康适度的消费观念。
二、发挥政府主体导向功能
在公共环境保护方面,当地政府要时刻跟进,加大财政投入,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着力点,落实“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聚焦问题,分类施策,坚持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并重,统筹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切实解决群众关切的突出环境问题。
三、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大力提高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绿色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培育发展光伏发电、电动汽车充电桩等节能和环境服务业,加大新能源汽车的投入比例,大力发展绿色公共交通。根据当地特色,发展以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智慧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让绿色无公害食品源源不断地进入寻常百姓的餐桌前,提升民众的生活质量。
四、构建节能减排社会格局
民众是绿色生活方式的主要践行者,在日常生活中更要克制自身的浪费、污染行为。对于身边的水资源、电能源能省则省,养成良好的用电、用水习惯。针对现阶段民众垃圾分类践行结果不理想的情况,垃圾分类政策还需持续推进,使其成为一种全民普及化的行动,这将对我们的公共生态环境大有裨益,也是推动绿色生活方式的有力举措。
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公共生态环境污染是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最大阻碍,只有环境整治和民众克制双向进行才能达到双赢的局面,在绿色生活方式的践行之路上,我们只有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才能打造一个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的宜居环境,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要。(通讯员:国家电网长泰分公司 李小龙;长泰县委文明办 许渊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