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明城市天长市整合各种资源,汇聚各方力量,以项目化方式,开展“微”宣讲、“微”服务、“微”点单,让党的声音时刻萦绕在群众身边,把温暖关怀及时送到群众身边,将文明实践活动全面覆盖到群众身边,让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城乡处处焕发新气象、呈现新风尚。(12月13日 安徽日报)
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大张旗鼓、轰轰烈烈的“大手笔”“大动作”固然不可少,既可以造出声势、引起重视,又能够起到示范、带动作用,营造浓厚氛围;更离不开日常生产生活中点点滴滴细节上的行动,以“微”力量聚合“大”能量、以“微”变化驱动“大”提升、以“微”效果助推“大”成效。天长市细致入“微”、有声有色的文明实践,恰恰体现出从细节入手提升文明水准的“绣花”功夫。
文明“微”实践接地气。细微之处见真情。“现在大家每天晚上出来散步,家门口没有人行步道,能不能修一条啊?”镇村随即调研落实,不到两个月时间,一条水泥小路修成了;“能不能请农业专家指导小龙虾养殖?”水产专家志愿者应声而至,从虾苗投放、饲料配比入手,教会群众“稻虾共作”养殖技术。文明实践细致入“微”,对接群众现实需求,切合群众实际利益,帮助群众解决具体难题,更能让群众体验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文明“微”实践更精准。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是社会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对治理能力和水平的现实考验。文明实践活动从细微处着手,实际上体现了问题导向、靶向施策、精准发力的务实思维。机关单位“晨会一刻钟”、学校“课间一刻钟”、日间照料中心“饭前一刻钟”……在社区、村开展的“网格一刻钟”宣讲活动,“见缝插针”讲种植养殖技术、医疗卫生健康、国家方针政策,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群众坐得住、愿意听、记得牢,既受到群众欢迎,又容易入脑入心、敦风化人,在潜移默化中提振群众精气神。
文明“微”实践见真章。群众利益无小事。对40多个家庭困难学生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结对帮扶;为30多个残疾青年牵线找到工作;给老年人提供家政、跑腿、陪聊等服务……创新“群众点单”机制,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帮助解决“鸡毛蒜皮”的急难愁小事,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的背后,为民服务的理念、服务人民的本领得到充分彰显,由此得到广大群众的信赖,遏制人情风、吃喝风、迷信风、攀比风等各项文明实践活动也更容易得到群众的响应和支持,进而达成预期的效果。(莆田文明网荔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