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委文明办主任何岚
10月31日至11月2日,中央文明办在江苏省张家港市举办全国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培训班。今天刊发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委文明办主任何岚的发言《志愿服务常在身边 让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
试点建设两年以来,厦门市海沧区始终坚持以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为目标,以志愿服务为主要抓手,结合海沧实际,先行先试、因地制宜、探索创新,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着力在搭建平台、壮大队伍、健全机制、打造品牌上下功夫见成效,持续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便利化、品牌化。海沧始终着眼群众需求,统筹资源、设计项目、细化举措,通过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与群众搞好双向沟通,让志愿服务更精准的对接群众需求,积极引导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参与到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中来。
目前,全区、街道、村居三级各类志愿者队伍超过365支,全区志愿者注册人数5.77万人,占常住人口比例近14%。“我是小袋鼠 垃圾不落地”、两岸义工联盟、天竺社区、长庚医院志愿服务队等4个获评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通过积极探索,不断在服务群众中宣传群众,在品牌打造中汇聚力量、凝聚群众,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贡献了海沧力量。
在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带着几个思考,那就是“群众在哪里?”“群众需要什么?”“群众如何参与?”在针对农村人口年龄结构的现实特点和基层群众的实际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分析后,我区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资源向基层倾斜,把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重心下沉到实践站,真正做到群众在哪里,实践活动就延伸到哪里;群众需要什么,实践站就提供什么。下面我将着重从如何推动志愿服务资源下沉到基层这个方面,和大家交流一下海沧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经验做法。
壮大志愿力量,推动服务队伍来到身边
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挂牌成立区志愿服务促进中心,积极发挥促进中心功能,注重对各类志愿者队伍的组建和管理,积极引导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参与到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中来。
一是健全志愿服务队伍体系。孵化组建了理论宣讲服务队、银发先锋服务队、普法宣传服务队、医疗健康服务队、爱心帮扶服务队、青春同行服务队、心晴家园服务队、四彩环保服务队、文明实践通讯团等17支各具特色的专业志愿服务队,发挥各类团队不同特色,不同力量。通过志愿者专业特长,跳出固定模式开展思想宣传工作,运用志愿服务来完成宣传党的政策、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丰富活跃文化生活,让老百姓愿意听、听得懂,实现“见人见事见精神”。
二是建立“三工联动”模式。借鉴全国首个两岸义工联盟——海沧两岸义工联盟模式,在村居实践站建立“以台胞志工为带动,与专业社工机构合作,以义工为参与对象”的模式,吸引台湾青年志愿者常驻村居实践站,运用台湾经验策划组织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孵化生成了“乡村培根计划”“后坑夜话”“假日亲子故事屋”等多个特色项目,不仅促进了两岸志愿服务文化深度融合,也实现志愿服务常在身边。
三是突出发挥社区服务队作用。以基层实践站为平台,指导推动各村居建立以党员、基层干部、先进人物、新乡贤、“五老”人员等为骨干的服务队伍,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为主责主业,推动志愿服务队伍沉下心,扎下根。如嵩屿街道海景社区退休党员志愿者自发组建了红裙子志愿服务队,发起“银龄卫士防诈骗”服务项目,由热心的低龄老年志愿者致力于防诈骗宣传,疫情期间积极开展线上宣传,帮助更多老人了解掌握防诈骗知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加强阵地建设,推动服务平台建在点上
盘活阵地资源,点线面结合,实现资源的联通共享,不断扩大社区志愿服务,推动实现社区“四个一”(一支党员志愿服务队、一支志愿服务骨干驻点、一张志愿服务清单、一项志愿服务活动品牌),深化“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做到以邻为伴、邻里互助。
一是统筹建立七大平台。搭建起了理论宣讲、社会宣传、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身教育服务、乡风文明建设等7个平台,平台资源的场地、地址、开放时间、开展活动内容、联系方式等信息,依托网络平台对外进行统一公布。
二是着力构建“15分钟服务圈”。依托现有阵地资源设置志愿服务站点,在小区物业、窗口单位、商场、超市等公共服务场所(设施)设置志愿服务站点并开展志愿服务,目前已推动挂牌57个志愿服务点。各志愿服务点安排志愿者参与轮值,公布服务内容,就近就便为居民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同时,在海富路、嵩屿路、阿罗海商圈、未来海岸步行街的30多家商户挂牌设立爱心服务站,为户外工作者提供免费饮水、临时休息、手机充电等便民服务。
三是落实资源开放共享。通过积极探索,我区开创了“五单”服务模式,即群众点单,实践中心、所、站制单,派单,志愿服务队接单,社会评单,今年来,共梳理形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98项志愿服务项目内容,面向社会开展服务活动,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坚持需求导向,推动志愿活动做进心里
海沧区始终以升华志愿服务为主要方式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在推动试点工作中,坚持需求导向和项目驱动,聚焦基层“一老一少”两大群体,推动文明实践多点突破,深入人心。
一方面,推进区老年大学教学点建设。在实践站建设区老年大学教学点,建立“课程超市”供居民选择,完善“百姓点单、中心接单”机制。通过提供10类60余门课程包供居民选择,根据居民“点单”组织区老年大学教师志愿者下点授课,现已建成教学点27个,每周常态化开设48个班的课程,并将常用的老年远程教育资源网址及使用方法下发,逐步推动“互联网+老年教育”学习模式。此外,在地台胞社造员自发参与其中,在参与群众发动、意见收集、课堂管理等同时,也结合各自专业所长开展“课程讲授”和“专业培训”,开设的手机使用课程、闽南语歌唱班等深受群众欢迎。开学以来,各点教学管理有序、学习氛围浓厚,学习成效明显,群众交口称赞教学点“导向正、人气旺、课程好”。并获中央领导点赞:“老年大学实践站教学点是文明实践站的一个好抓手”。
另一方面,持续发挥“四点钟学校”功能。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四点钟学校”,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家庭教育的补充,在服务基层群众的过程中弘扬和传承了耕读传家的文化。孩子们放学后在实践站志愿者的辅导下完成作业,还参与学习绘画、音乐、手工等各种兴趣课程,不仅能掌握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还能推动形成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值得一提的是,农村实践站“四点钟学校”多为闽南红砖古厝,乡贤自愿将族产的使用权捐献出来,作为村民的公众大学堂。热心台胞也被耕读传家文化所感染,积极为“四点钟学校”的创办和建设工作出谋划策,并以教师志愿者、家长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其中。
不仅如此,由于基层实践所(站)盘活了海沧各类相关资源,融合本土与新民,许多优质志愿服务项目也应运而生。例如海沧团区委推动开展“青春同行 益同成长”项目,结合辖区外来务工子女多的特点,整合社会资源,运用“4(团委+学校+家长+志愿者)+N(社会+爱心企业+社工+……)”的模式,服务辖区6-13岁的新型留守儿童。项目以新阳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为平台,辐射周边,关注孩子们的学业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家庭亲子教育和社会参与融入问题,提供课业辅导、思想引领、权益维护等综合多元的服务。还结合安全自护教育、科普教育、家庭教育等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影响家长,将新思想的传播和关爱服务做的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