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民族希望,新时代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显得尤其重要,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基础性工作,需要建立和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教育方式,充分发挥未成年人“三大教育”功能,在具体实践教育活动中,加以彰显与落实。
充分发挥家庭基础教育功能,要在“实”字上下功夫。首先,身先士卒出“实招”,孩子的德行需要靠父母德行来影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行为规范,符合礼义廉耻,排队时不能加队,过马路时不能闯红灯,说话时不能带脏话,待人接物时要符合礼仪规范,公共场所要遵守公共秩序。同时把家庭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从语言说教向以身示范转变,孝敬长辈邻里守望,关爱他人等细节处处给孩子树榜样、做表率;其次,传承家风出“实招”。父母可以按《孔子家语》、《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的要求去做,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同时结合自身家族文化,抓好展现时代精神、符合时代要求的家风建设,着力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让未成年人在家风的约束下自然习得良好习惯和高尚品格;再次,亲子教育出“实招”,学生家长要在工作之余节假日时间,带领孩子广泛开展“户外郊游”“亲子诵读”“亲子公益”等亲子项目活动,走进森林,敬老院,图书馆,烈士公园,美丽乡村等地方,让孩子在亲密的接触中与家长实现感情的培养和心灵的互动,增进对成年人待人处世和观念树立的学习领悟,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
充分发挥学校龙头教育功能,要在“精”字上下功夫。首先,打造“精美化”校园文化,把生动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方针艺术作品和集中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励志格言,以及学生参加“微公益”活动的留影设置在操场围墙、走廊过道、教室墙壁、宣传橱窗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其次,打造“精细化”教学课堂,抓住“教学”和“教育”的共通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中,通过优化教学手段和授课方式,做到学科相互渗透,破除以往智和德分立模式;再次,打造“精准化”考评体系;完善学校考核评估体系,把教师和行政人员在教学和管理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和文明校园考核依据,把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日常行为表现纳入学期综合素质评价范围,作为教师评优评奖的重要依据。
充分发挥社会平台教育功能,要在“新”字上下功夫。首先,给校园周边创建“新环境”,文旅、公安、市管等有关职能部门要始终保持对校园周边文化市场监管和治安环境整治的高压态势,高频率、大力度地查处歌舞厅、游戏厅、网吧、书店、报亭等有可能传播淫秽、色情、暴力、迷信的场所,同时,鼓励和引导条件成熟的敬老院、工厂与学校实现对接,建立更多有利于开展“文明小义工”“爱心小天使”等志愿服务活动的社会实践基地、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驿站;其次,给学生传播思政教育“新知识”,针对当前教师和家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上方法不全、点子不多的问题,《道德讲堂》、《文化讲堂》,聘请知名德育教育专家和家庭教育专家,围绕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网上或网下知识讲座,专题讲解其核心要义和传授其教育路径;再次,给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创作“新作品”,对各门类艺术家创作的动画片、童谣、漫画、儿童读物等文艺作品要加大资金扶持、宣传推广和专利保护,积极引导广大未成年人在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中树立正确思想理念、高尚道德准则和良好精神风貌,教育孩子懂得明事理通人情,感恩社会,用典型先进事例引领孩子不断前行。(大田县委文明办高上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