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龙岩:专注培养时代新人 播撒文明种子结硕果
http://wmf.fjsen.com  2020-11-26 09:40:35 来源:龙岩文明网 责任编辑:康金山

image.png

龙岩市举办“小小朗读者 大大中国梦”致敬时代先锋朗读比赛  龙岩文明网供图

11月20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龙岩市被授予“第六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荣誉称号。

龙岩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各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弘扬红色土地、红军故乡、红旗不倒“三红精神”,培养时代新人。

一、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

(一)开展“新时代好少年”推荐和事迹学习宣传活动。2019年以来,评选表彰85名龙岩市“新时代好少年”,我市上杭县太拔中心小学梁林凤、上杭县第三中学马宬恺获福建省“新时代好少年”称号。在“龙岩文明网”发布“新时代好少年”事迹。2020年7月7日龙岩市新罗区开展“新时代好少年”表彰会;7月21日龙岩市永定区开展学习宣传“新时代好少年”座谈交流会;7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新时代好少年”进校园、进社区事迹展示活动。通过学习宣传,引导全市未成年人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形成人人争当“新时代好少年”的浓厚氛围。

(二)开展“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三红精神”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我市现有4个全国、15个省级、25个市级和35个县(市、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作用,引导未成年人“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三红精神”。一是落实免费开放的制度。每年对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拨付免费开放经费,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正常运营,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如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免费开放资金200万元。二是加强馆校共建。我市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多所学校签订共建协议,组织广大中小学生等广大青少年,广泛开展升国旗仪式、入党入团入队仪式和重温誓词等主题教育,开展特色研学活动,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如古田会议纪念馆与30多所中小学校签订“结对共建协议书”,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古田会议纪念馆已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教育的第二课堂。三是培养小小讲解员。在中小学遴选出有兴趣的未成年人,通过培养小小讲解员的形式,使学生们加强对闽西革命历史和革命先辈的认识和理解。在今年疫情期间,开展了“小小讲解员说文物故事”线上宣传活动。四是开展“五进”活动。立足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开展临时展览“五进”(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军营、进单位)活动,将革命史专题展览送进校园,如龙岩博物馆将《三打龙岩城》图片展送展进龙岩市体校等中小学校。五是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每年清明期间开展网上“清明祭英烈”主题活动;“七一”举办“童心向党”歌咏展演活动;“十一”举办“向国旗敬礼”活动。在今年疫情时期,开展“红色基因代代传”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做好线上红色文化资源的展览展示工作,让未成年人在家也能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

(三)开展“劳动美”社会实践活动。各级各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融入“劳动光荣”的观念,开展劳动实践活动。2020年,市教育局征集评选100节“劳动教育”微课程,多形式宣传“劳动美”。2020年4月,组织开展“讲卫生、优环境、助创城”爱国卫生主题活动,各级各校学生主动参与校内、校园周边及家庭的卫生清洁劳动。学生们在感受劳动、体验劳动、实践劳动、感恩劳动者的过程中,激发了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美好情感和良好品质,树立“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的思想。

(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市委文明办组织未成年人登录“福建志愿服务网”,手机“志愿汇”,广泛参与“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市教育局广泛开展“生态龙岩书香环保卫士”志愿服务主题实践活动,创建10所垃圾分类示范学校。新罗区各校开展以“弘扬雷锋精神 创建文明校园”为主题的学雷锋、见行动系列活动。永定区通过未成年人志愿者校外清理街道和社区卫生、“发现身边的你”图片汇编等形式把活动引向深入。

(五)开展“中华经典诵读”主题教育活动。各校以爱国、孝敬、友善、节俭、诚信为主要内容,在学生中开展《我爱诵读》的晨读活动,每月安排一次诗歌诵读主题班会。2020年1月,龙岩市永定区举办“追忆先贤 传诵经典”国学经典比赛。选派龙岩一中分校、龙岩师范附小二个代表队参加中国中央电视台在宁德举办的福建省小学生诗词大会选手选拔赛。龙岩市松涛小学师生经典诵读在2020年福建省经典诵读大赛中获奖并被省教育厅推送参加2020年“诵读中国”全国比赛,引导未成年人提升道德情操,增进家国情怀。

二、强化阵地建设管理,构建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平台

(一)加强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我市重视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现有中央项目承建校63所,自建校58所,覆盖率达100%。一是加强领导。坚持“由所在乡镇党政主要领导担任少年宫领导小组组长,学校校长担任办公室主任”的特色管理模式,有力加强了对乡村学校少年宫的领导。二是重视投入。采取冠名、挂牌等形式吸引社会捐助。每年对自建乡村学校少年宫进行检查评估,根据当年考评结果,市财政公益彩票金每年拨款50万元实行区别化补助。2019年以来,各级累计投入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资金近561万元。三是注重创新。发挥当地优势,培育特色项目和打造品牌,实现“一宫一品”,我市连城县隔川中心小学连城拳、上杭县湖洋中心小学陶艺、武平县中山中心学校汉剧传承、漳平市南洋中心学校水仙茶技艺传习、长汀县新桥中心学校提线木偶获福建省乡村学校少年宫“一宫一品”特色项目培育对象。目前,乡村学校少年宫已成为各县(市、区)推进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平台。四是结对共建。利用全国、省级、市级文明校园在人才、创建经验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与乡村学校少年宫开展结对共建。通过培训辅导、网络资源共享、项目联办互动等方式进行现场对接交流、签订共建协议,采取联办、支教、走教、传帮带等形式支持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提升教师辅导水平和活动质量,弥补了乡村学校少年宫的短板和不足,为乡村学校少年宫持续发展输入新鲜血液,为乡村学校少年宫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我市紧紧围绕文明校园“六个好”创建内涵要求,推进文明校园的各项创建工作,创建文明校园参与率达到100%。各创建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有关规定,积极推进学校依法治理、依法办学,各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严格的学校管理制度。组建文明校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三年创建规划、年度创建工作计划,做好学年创建工作总结。全市各级文明校园创建的势头良好,创建目标明确、创建措施有力,创建责任落实。目前,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候选名单公示我市龙岩一中、长汀一中、上杭实验小学3所学校上榜。全市申报第二届省级文明校园60所,申报第二届市级文明校园147所。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发挥市、县两级未成年人校外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站)的作用,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和心理素质训练活动。在今年新冠疫情期间,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组,开展“龙岩市复学复课生命健康安全教育巡回讲座”206场。2020年6月5-9日,采用视频方式举办龙岩市教育系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培训2792人次。通过线上形式开展“生命健康安全教育第一课”“疫情影响下复学的心理疏导”等呵护学生心理健康系列活动,做好疫情期间疫情防控心理宣传教育及复学复课后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复学复课后各级各校开展心理团辅活动、心理主题班会等课程,加强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帮助学生关注自我心理健康,促进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四)开展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利用龙岩丰富厚重的以“古田会议”会址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绿色生态文化、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及闽西自然人文风土人情等文化旅游资源,形成以龙岩为中心的红色革命、绿色生态、客家文化、劳动体验、客情乡情、国防科工等研学实践教育的“龙岩模式”。2019年以来,我市已有23.5万人次的适龄中小学生在岩享受到了70元/人次天的研学补助,涵盖我市区域内建档立卡贫困学生2250人。通过全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我市中小学在研学过程中感受红色文化、接受红色洗礼,体验社会、爱护自然环境,提升了未成年人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合格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三、丰富创建载体内涵,夯实未成年人工作创建基础

(一)推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一是发挥社区平台作用。在基础设施和建章立制上下功夫,确保社区平台作用有效发挥。打造6所市级社区家长学校示范校,14所区级社区家长学校示范校,为未成年人开展活动、提升家教水平提供服务。完善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心理咨询室、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家长学校、趣读吧、各类公共场馆等,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在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技馆、艺术馆等活动场所,增设针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设施设备,为未成年人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二是发挥学校龙头作用。加强家长学校建设,推进龙岩市示范家长学校创建,全市中小学合格家长学校建成率达100%。建立家访登记制度,定期开展家访总结交流活动,切实提高家庭教育个性化指导服务水平。在疫情期间,各级各类学校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教学工作。通过微信群、微信公众平台引导学生和家长共同在线上学习,正确认识、科学防范新冠状病毒;专题研讨制定“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工作方案,在家长的配合下,保持线上学习、完成线上教学工作;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家长的密切配合下科学宅家,扎实学习,生活丰富多彩。三是发挥家庭基础作用。在全市范围选拔招募教育、卫健、公安、检察院、法院、社会教育机构等部门的专业人才,组建龙岩市家庭教育讲师团,推动我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队伍专业化建设,发展培养一批本土优秀的家庭教育讲师、专家。家庭教育讲师团定期开展免费义务的家庭教育培训班,普及先进家庭教育理念,强化家庭教育观念,为家长答疑解惑,让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应对疫情新形势,开启“闽西链万家 共育幸福梦”家庭教育线上公益讲座,为全市广大中小学生及家长传授科学家庭教育知识和理念。

(二)整治中小学校周边环境。成立由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扫黄打非”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的校园及周边领导小组,针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特殊性,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制定下发《龙岩市“扫黄打非”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中小学校园周边出版物市场集中整治行动的通知》《龙岩市“扫黄打非”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集中清缴整治宣扬自杀的少儿出版物和有害信息的通知》《加快推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标准、规范,使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更细致完善,为在校中小学生营造有序、安全、文明的学习氛围。持续开展“法治进校园”宣讲活动,重点加强对学生反欺凌、反暴力、反性侵、反恐怖行为、防范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等宣传教育,引导学生明确法律底线,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三)关爱特殊群体未成年人。我市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强化部门工作职责,多层次、全方位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孤残儿童、流浪儿童、困境儿童等未成年人特殊群体。一是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目前,龙岩市有小学留守儿童9914人;初中留守学生数有6970人,我市从多方面多举措给予留守儿童特殊关怀。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每所农村中心小学都新建了标准的学生食堂和宿舍楼,有效改善学生生活条件,丰富留守儿童的生活。加强贫困留守学生的资助工作。农村学生实行“四免一补”:免学杂费、免簿籍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收住宿费,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每年每人500元。属低保家庭寄宿生生活补助小学生1000元,初中生1250元,全面有效落实教育惠民政策。利用社区家长学校,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解决留守儿童四点半放学后无人看管问题。二是关心关爱困境儿童。对服刑人员及社区矫正人员子女全面摸排建档,保障其正当权益,确保社区矫正人员未成年子女不因家庭变故导致生活困难、受到歧视、失学辍学。在册社区矫正人员未成年子女人数927人,全部在校就读。建立贫困残疾儿童康复训练陪护补助机制,为全市在训的贫困残疾儿童家长发放每月100元的陪护补贴;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为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发放15000-18000元的儿童康复救助金。实施“扶残助学”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学前教育训练和生活补贴,每人3000元。三是关心关爱流浪儿童。市公安局、市城市管理局、市民政局等多家部门联合成立流浪儿童救助帮扶机制,全市共成立了7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形成比较完整的救助网络。发现流浪未成年人由市公安局第一时间介入,甄别是否有被拐骗等违法情况,对“离家出走”等本地区流浪未成年人,联系其监护人,将孩子送回家。对符合救助条件的流浪未成年人交由民政部门救助帮扶。

龙岩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通过中央、省委文明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取得明显成效,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可。(龙岩文明网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