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10月15日讯 2018年以来,翔安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把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与新城区建设发展紧密结合,以创新创造精神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各类公民道德实践活动,持续深化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了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同发展,城市文明与市民素质共提升。
一、创新督导机制,推进创建工作持续深入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双城”创建工作,始终把文明创建摆在翔安新城区建设和厦门“四座新城”建设全局进行谋划和部署,不断健全领导机制、工作机制和责任机制,形成了领导有力、责任落实、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1、变会议研究为实地调研。区主要领导、区文明委领导成员经常带队深入社区(村)、背街小巷、农贸市场、主次干道等实地,检查督促创建工作,面对面指导和解决问题。三年来减少一般性创建工作会议50%以上,深入测评实地开展调研活动增加80%。坚持创建为民思想,实地调研中先后通过召开村(居)民座谈会、问卷调查收集民意3200多份,查找反映存在问题近152个,并全部完成了整改,为推进实地整治,实现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宗旨,促进文明创建不断提升提供了基本依据。
2、变面上督察为对标落实。区委、区政府坚持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纳入十三五规划以及年度工作要点,纳入重点工作督查项目,作为对各镇(街)、区直各单位以及党群各部门绩效考评重要内容,每季度进行一次进度收集与汇总分析。区创建指挥部成立了10个工作组,区级领导分别担任各工作组组长,并坚持将分管的工作与文明创建指标紧密结合,将乡村振兴战略与文明创建紧密结合,一并计划布置,一并协调调度,一并检查督促,一并效能问责。各职能部门坚持“三对标”,持续抓整治,不断提高指标落实效果与质量。
3、变年度考评为常态督导。建立了“周巡查、月考评、季调度”工作机制。“周巡查”做到“3天一闭合、5天一循环”,即通过巡查或群众举报发现问题、定向下发整改清单、责任单位按时完成整改、区创建办对整改问题进行“回头看”。“月考评”突出镇(街)、职能部门、窗口单位等三类主体,每月抽考部分项目点位,每季度进行一次排名通报,作为年度文明工作绩效考评和届期“负面清单”的重要依据。“季调度”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协调会或实地推进会,着力解决重、难点问题,推进工作落实。建立了“村居文明奖”发放制度与考评细则,进一步调动基层创建积极性,推进常态化工作落实。
二、创新实践平台,确保乡风文明落地落实
区文明委始终秉持文明创建重在实践的理念,致力寻求新时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群众思德素质的有效载体,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1、变无形为有形,丰富思德教育资源。“六种精神”是习近平同志为厦门经济特区总结出来的强大精神动力,其中英雄三岛精神和马塘精神更是翔安的宝贵精神财富。为此,翔安区相继建设了马塘精神主题馆、英雄三岛精神主题馆,以及五美家风家训教育馆、新圩“廉镜园”主题公园、乡村党校等一批思想道德教育基地,鲁黎纪念馆、彭德清纪念馆也修缮一新。不少村(居)还结合党建引领、文明示范点、新时代文明实践等建设,建立了文化长廊、文明公园、村史馆等设施。这些有形资源,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佐证,成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日活动、反腐倡廉等思德素质教育的热门场所,其中仅马塘精神主题馆和五美家风家训教育馆,已接待各界参观学习10多万人次。全区累计推荐荣登“中国好人榜”、“福建好人榜”36人,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开展巡回宣讲62场次,持续放大好人效应。
2、变传统为现代,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建设“邻里书屋”与“掌阅翔图”,构建线上线下融合互补的全民阅读载体;依托中心村居或学校建设片区联网分馆,形成了1个区图书馆、4个镇街分馆、6个片区联网馆、167个基层服务点的四级服务网络和既“公转”又“自转”的太阳系式运行管理机制;推行“翔悦读,码上行”活动,在商场、医院、车站、写字楼、茶店、咖啡厅等公共场所设置扫码视听专栏;开展创建书香单位活动,创设“悦读卡积分贴兑换礼品”的金字塔型激励评奖模式,2万多人次自发参与;开展特色阅读,组织编印“翔安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翔安红色记忆”、《孔雀东南飞》、紫云金柄黄氏名人等系列连环画,助推闽南文化、红色文化、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3、变粗放为精准,增强志愿服务社会效益。开展“我帮您”系列志愿服务,全区150多支志愿者队伍,分类重点参与就业、老弱、环卫、助学、应急、幸福、文化、健康等八个系列的志愿服务项目,任务更明确,受众更清晰,覆盖面更广,累计开展活动600多场次,参与志愿者3000多人次,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建设“我帮您”手机微信平台(小程序),及时发布志愿服务项目、记录志愿认领对接与服务时长、反馈和展示各项志愿服务活动成效,已发起志愿服务项目127个,受众500多人,促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开展。建立志愿服务驿站深化便民服务,在各镇(街)、村(居)、商场、公园等人员密集场合,建设志愿者驿站180个,发动文明单位或社会志愿者认领值守,较好地发挥了便民服务、文明宣导、收集需求信息等功能,促进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开展。
三、创新方法载体,力求创建成效扎实显然
近年来,翔安区坚持紧贴实际抓创建,与时俱进抓落实,从群众需求出发,以人民满意落脚,推进创建活动不断拓展深化。
1、变单一为融合,扩大宣传发动效果。广告宣传入眼,投入500多万元制作城市文明绿雕,及时更新和加强主次干道、公共场所公益广告规划设计与覆盖;纸质宣传到家,先后印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思想新理论、“八不”行为规范等内容宣传折页、宣传品等15万份;广播宣传入耳,录制移风易俗、文明创建应知应会等内容闽南语广播,利用“村村响”、宣传车进行巡回宣传;民俗宣传入脑,运用“答嘴鼓”、“芗剧”、“新圩嫂”等闽南民俗文化形式创作表演的新时代新思想、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防疫抗疫等题材的节目300多个,深受群众欢迎;网络宣传上手,针对市民网络依赖习惯,注重发挥新媒介作用,建立政府网站“文明创建”专栏以及“业翔民安”、“文明翔安”微信公众号,与网络传媒合作制作主题活动微视频与抖音20多个,加强移动终端宣传展示和网络文明传播,组织参与网上有奖问答、跟帖点赞活动8万多人次。
2、变虚功为实做,深化移风易俗。深入村居调研,在往年100%废除“民俗日”宴请基础上,区委宣传部联合区纪委、区委组织部、区民政局等部门,先后深入四镇一街共15个村居,分别同镇(街)、村(居)干部和老人协会负责人座谈,征集民意,广纳良策;加强规范管理,制定了《关于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丧葬礼俗简办8项规定、婚庆婚俗新办5条要求和民俗喜庆不宴请3条措施;党员干部带头,全区广大党员及村居以上干部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为群众做表率;落实任务分解,在属地管理同时,区纪监委、组织部、宣传部、民政局等多个部门加强跟踪协调,做到齐抓共管;坚持疏堵结合,开展“百场文艺下乡”,打造“一镇一节”、“一镇多品”,做到周末有培训、月月有比赛、节日有活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大操大办现象得到了全面遏制。
3、变等靠为自觉,建立“138”工作机制。2018年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指导意见,大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建立了区级文明实践中心、3个镇(街)文明实践所、106个村(居)文明实践站,覆盖率达到88%。积极探索建立“138”运行机制,初步建设了一个综合性学习平台,落实了课件、经费、管理人员三个保障,实行了村(居)民“点单”、文明单位“制单”、实践所“要单”、实践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实践站“用单”、群众“评单”、课后“传单”等“八单”工作法,有效地解决了学习平台不健全、志愿者参与和常态化管理不到位、活动要求不够落实等问题,有效地保证实践站建得起来、运转得开,群众积极参与、乐得其所。
4、变项目为品牌,增强立德树人成效。扎实抓好“一月一主题”教育活动,各中小学累计举办“我为祖国点赞”、“红色基因 我们传承”、“少年中国梦 奋进新时代”、“诵读经典赞祖国 同声筑梦新时代”等主题教育系列活动近1000场次;选树省、市、区级“新时代好少年”63名,引领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持续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三进校园”,组织开展公益巡讲、经典诵读、童谣传唱、校园心理剧展演、现场书画等活动近300多场次;实现乡村与城市少年宫建设全覆盖,并大力培育“一宫一品”,近三年学校少年宫学员在木偶、武术、航模、机器人创客、经典诵读等项目获得市级以上奖项200多人次,其中内厝中心小学武术项目被列为全省乡村学校少年宫“一宫一品”特色项目,在国家级比赛中获金奖22人次,银奖21人次,在省级武术比赛中获金奖26人次,银奖21人次。马巷中心小学童谣作品《孝》获得全国第七届优秀童谣比赛一等奖,系福建省唯一获奖作品。(翔安区委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