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首页 > 地方巡礼 > 泉州 > 南安市
集群力 汇群智 享群乐:南安英都打造百姓身边的“书房方阵”
http://wmf.fjsen.com 2020-09-09 16:09:17 来源:文明风 责任编辑:康金山

文明风9月7日讯(通讯员吴少妮 曾金珠)为进一步掀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热潮,弘扬传承南安华侨精神,进一步打造书香英都,助力创建文明城市,9月5日,南安市英都镇党委、政府在洪氏家庙举行了公益图书馆系列活动。活动由镇党委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吴少妮主持,南安市档案馆馆长、南安市作协主席陈晓鹏,镇党委二级主任科员杨晖、党委秘书、统战委员卢文渊,英都统一战线各团体负责人(代表)、英都扶贫助困协会,南安市第一实验小学部分老师、同学和家长,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及镇村两级部分干部参加。

上午,现场先后举行了英都镇综合文化站(百姓书房)公益图书捐赠仪式和英都镇百姓书房共建签约仪式,镇党委二级主任科员杨晖、党委秘书、统战委员卢文渊分别为爱心团体负责人代表、实验小学有关学生和社会爱心人士颁发证书。仪式上,四家书房建立了三项合作机制,使用了统一制定的印章,十分醒目。现场群众热情很高,掌声不断。据负责人介绍,此次活动前夕,英都镇积极动员、发动统一战线团体参与,一周内已募集资金10万多元。

其中,南安市委讲师团讲师、本土民俗专家廖榕光带头捐赠了15本书。他说:“洪氏家庙是英都的文化中心,在洪氏家庙创办百姓图书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实事。我认为,这里应该注意收藏一些有关英都历史和洪姓历代名人的书籍,使之成为研究、弘扬、传播英都文化的基地。因此,我特地购买了《清史镜鉴》和《先贤芳尘映千秋》这两本书捐给图书馆。《清史镜鉴》本是国家部级领导干部学习清史的课文,书中收录我在2008年写的《顺治帝迎见五世达赖礼仪之争》,文中以确凿的史实重温洪承畴在处理迎见五世达赖礼仪时确立了中央政权对西藏地方神权的有效管辖的历史贡献。《先贤芳尘映千秋》是江西省乐平市举行的纪念洪适诞辰900周年生平研讨会的论文集,书中收录了我在该硏讨会上宣读发表的论文《洪适的民本思想初探》,介绍洪适这位洪氏先贤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及其爱民事迹。其他的13本都是南安及英都的地方历史资料。我希望洪氏家庙图书馆应该多收藏这类书籍,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他还在仪式后,结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给大家做了一场精彩的南安华侨精神讲座进农村宣讲。

民山村村民洪国材则献出了自己的珍藏的一套图书。“8月初,我回乡照顾生病的父母,看到了”魅力英都“公众号推送的倡议书,我想起十几年前,我从父亲回收回来的废品中发现了4本书,特地拣出来放到柜子里。”他拉开了多年藏书的柜子,看到书还安静的躺在柜子里,字迹仍清晰不影响阅读,只是书的颜色更黄了,更有年代感了。今天,洪国材带着装在红袋子的藏书来到了现场跟大家分享:“这是3本毛泽东选集,第三卷(1967年出版)1本、第五卷(2本1977年出版)2本。还有一本毛泽东著作选读(甲种本),清晰地印着”人民出版社 一九六六年·北京“,书的第二页还写着‘英都公社翔山大队后格生产队’等字样,我想这些对你们来说应该有用的。”

洪国材笑着说:“当初偷偷把书藏在柜子,就怕父亲拿去卖了!我从小就喜欢抗战片,可惜在18岁报名参军的时候体检没通过,错失了当兵的机会,但我更是喜欢上阅读,特别是关于毛泽东的书籍。每本都认真的看完了,其他缺的几卷,后来也通过网上阅读了电子版。我想,把书捐给百姓书房,可以让更多人看到,以后孩子大了,想看再去洪氏家庙(百姓书房)那里看。”

当天下午,在坂头村百姓书房还举办了以“团聚青年?助力创城”为主题的公益讲座,给坂头村群众及学生普及了疫情防控及文明礼仪知识。坂头村是今年新创建的坂头村百姓书房,是南安市首个建设在水库之上的“百姓书房”,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按南安市“四星级百姓书房”标准创建,藏书7500册,分电子阅览及纸质阅览两个楼层,具有室内阅览及室外阅览两个区域,幅射三个山区村(坂头、紫山、仕林)。

据吴少妮介绍,近年来,英都镇深化开展移风易俗、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持续抓好星级“百姓书房”创建工作,成果斐然,目前已创建了4家“百姓书房”。英都镇级百姓书房、良山村百姓书房(龙山书舍)、大新村百姓书房均是利用古厝(宗祠)建设。良山村、大新村百姓书房已被评为南安市“三星级”百姓书房。在本辖区内全面实现了“三个一”:同一套标准(执行“百姓书房”统一标准,藏书均在5000册以上,开展一体化建设),同一个行动(定期组织“百姓书房”集体与域内小学共建),同一项作用(实现百姓书房、家风家训馆、文化讲堂等的“一馆多用”),有效发挥了“百姓书房”的社会涵养作用,乡风文明程度持续提升。

(供稿:中共南安市委宣传部 南安市英都镇)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