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首页 > 地方巡礼 > 三明 > 清流县
清流:做强共建机制 常态推进创城工作
http://wmf.fjsen.com 2020-07-14 09:38:08 来源:文明风 责任编辑:康金山

文明风7月14日讯(通讯员 陈水华)小康路上,不忘文明。清流县把创建文明县城作为全面脱贫奔小康、提升百姓幸福感的一项重要工作抓手,积极创新共建机制,加大常态创城力度,在为民惠民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手段互补,联合整治文明秩序

一是交通秩序整治组常态运行。由文明办牵头,抽调公安、交通、城管9名精干人员组成联合执法队伍,配备3辆工具车和2辆拖车,每天集中整治4小时以上,每日成果在创城微信群发布,每周一集体会商,有效提高整治效果。今年以来,共强制拖移乱停放车辆320余辆,对违停禁停车辆贴单460余张,拆卸摩托车非法安装遮阳伞430多把,城区文明交通意识明显提升。二是市容市貌整治组全域覆盖。在去年文明办点题整治的基础上,协调城管、市监部门联合开展城区全天候巡逻,重点整治随意占道、乱设摊点、乱搭乱建、乱排乱堆等突出问题,出动执法人员560多人次,整治违规经营750余起,清理占道移动广告牌240余块,清理乱堆放物品480余件,有效改善市容环境秩序,提升文明县城形象。6月份起,还充实消防、畜牧、公安等力量,集中攻坚龙津市场脏乱差问题,打通消防通道220米,督促鱼摊、肉摊入店经营10家,首次设置三轮车停车位76个,得到市民群众的众多好评。三是家禽家畜整治组强力推进。出台城区禁止饲养家畜家禽的通告,文明办会同城管、自然资源、公安、龙津镇及社区居委会组建专项整治组,参加人数78人,采取点对点劝导、拉网式排查、机械化拆除等方式,快速推进家禽家畜整治工作,累计劝导市民360户 ,清理鸡鸭830余只,清理鸡窝226个,拆除违章搭建1730平方米,有效改善城区人居环境。

二、目标管理,多方推动责任落实

一是示范引领,文明单位先上。重新划分85个创城责任区,城区115个文明单位参加,制定2020年创城责任清单,明确履行“门前三包”、落实创城责任区责任、管理单位干部职工文明行为、维护公共场所市容市貌等责任。在轮值式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党员干部“晒身份、做表率”创城活动,每周城区各党委集中义务劳动2次,已累计组织创城活动项目4600多个,参与人员23200余人次,总时长203200多小时。二是发挥余热,老干部跟上。招募22名热心创城的离退休老干部,组建创城文明监督组,采取机动式暗访方式,对城区各单位落实创城责任情况及市民文明行为进行提醒督促,今年来开展文明监督活动6次、出动监督员90余人次,提出文明劝导、部门履职、责任划分等方面意见建议30余条,有效推进文明创建工作。三是聚焦重点,专职队伍补上。组建四个创城实地走访组,分别抽调一名退居二线且熟悉创城的科级领导干部担任组长,从学校和省市属单位抽调人员24人,履行创城宣传员、监督员、排查员、处置员、补漏员的职责,做到每日一走访、每日一处置、每周一会商,对走访发现的问题,能处理的当场处理,无法当场处理的通过文明监督单、创城督办单形式进行派单,并动态跟踪落实情况。同时,实地走访组还作为文明办的创城应急分队,直接参与市容环境整治、文明交通引导、文明经营劝导等专项工作或志愿活动,提高创城工作的效率。

三、合力宣传,劲吹文明向上新风

一是公益广告成风景。动员城区各单位积极参与创城公益广告,将公益广告与本县人文特色相结合、与市容环境整治相结合、与市委“四张名片”主题宣传相融合,全力打造一街一景、一园一景,以宣传栏、造型牌、景观小品、雕刻字为载体,先后设置红色文明、工业文明、关爱未成年人、志愿服务、尊师重教、孝廉文化、移风易俗、诚实守信、家风家训等主题公园(广场)10个,展示本县风景民俗、特产资源图片400余张,实现公益广告原创化特色化,增强公益广告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媒体融合大宣传。整合涉及创城工作的宣传报道资源,组建创城宣传组,由县融媒体中心主任任组长,多渠道、多角度地开展宣传报道,做到电视有图、广播有声、网上有文,提高创城工作的宣传效果和社会影响力。今年来,已发布各类文明创建信息、综述50余篇(条),被福建文明风、三明文明网、清流文明网、清流新闻网等平台刊播转载40余篇(条),其中阅读量上万的达6篇(条)。三是全民动员浓氛围。广泛组织志愿者向市民群众发放一封信一问卷两手册,即:《致全体市民的一封信》、《调查问卷》、《创城知识应知应会手册》、《文明市民手册》,积极传播创城工作的共建共享理念,还向全县公职人员发出“绿色出行,文明交通”、“遵守公德,文明有礼”、“健康生活,热心公益”等3条倡议书,入户上门征求群众对创城工作的意见建议,提高市民对创建文明县城的知晓率、支持率、参与率和满意率。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