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6月24日讯 文明实践促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呼唤文明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晋江既是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又是福建省县域集成改革试点和乡村振兴重点。去年以来,磁灶镇广播文明实践的种子,培育乡村善治的新苗,使文明乡风浸润66平方公里的新兴城镇和美丽乡村,吹遍这片古称“火窑”的土地。
岭畔之变
梅溪由西向东,从岭畔穿村而过。这里是宋元磁灶民窑的聚落之一,曾经出土与“南海一号”沉船相同的黑釉、绿釉和青釉,印证了古泉州“海丝”的繁荣。
早在1987年,岭畔就是省委、省政府授予的“文明村”,上世纪90年代末又成为颇有名气的文明“精品村”。许多村居都还没有文化活动设施的时候,岭畔村就腾出梅溪边的一座大楼,建起功能较为完备的村级综合文化中心,图书室、乒乓球室、电脑室、棋牌室、健身室应有尽有,吸引不少村民来这里读书看报、打牌下棋,成为梅溪南岸的一道风景。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农村文体生活方式发生着许多深刻的变化,家家户户连上网络、有了Wifi,一机在手便可览大事、读诗书、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人们的文化日常有了更多的个性选择,文化中心高朋满座的好景逐渐不再。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面对这种变化,岭畔村转变了农村文化中心的建设发展思路,在保留基本文化服务项目的同时,突出“陶瓷文化”这个富有地方特色的主题。2013年,依托文化中心创办陶瓷烧制技艺展示基地,市民可以在这里体验制陶拉坯、雕瓷彩绘,在手作之中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2015年,结合磁灶镇青少年宫建设,在这里设立四点钟学校、陶瓷博物馆、古筝学园、舞蹈课堂、武术擂台、书法课室和南音乐坛等活动设施,办起青少年夏令营和冬令营,吸引越来越多的孩子和家长走进文化中心,传承陶艺匠心;2016年,邀请台湾莺歌陶艺师吴正宏来这里举办文创工作室,促进两岸陶艺交流,助推制陶文化复兴;2018年,又与泉州理工职业学院(现为泉州职业技术大学)联办磁灶窑陶瓷烧制技艺传习所,帮助学院开展传统陶瓷烧制技术的教学和研究。
一部磁灶史,就是一部烧窑制陶的历史。陶瓷文化之于磁灶,不仅是城镇文明的起源,更是宋元时期的一张中国名片。如今,岭畔村已是磁灶镇的一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站,陶瓷烧制技艺展示体验基地也成为一个实践点,近百名熟悉传统手工制陶技艺的“烘火仔”担当志愿者,为这一中国古艺的传承做着自己的贡献,他们通过举办传统陶瓷民间收藏展、开设陶艺吧、走进学校和“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宣传周等方式,使文明实践的内容更加接地气、聚人气、有生气,也使自己在讲述“火窑”故事、传授传统技艺的实践中感受到更美好的人生价值。
岭畔综合文化中心之“变”,变出一个充满生气的“大陶吧”,乡村记忆在这里延续,传统工艺在这里传承,工匠精神在这里弘扬。磁灶镇党委宣传委员杨志远说:“为更好地体现文明实践的丰富内涵和群众性,我们在建设阵地的过程中更注重其功能和实用。”
东山之治
东山村也是磁灶镇确定的1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站之一。在这里,无论订一个规约,还是铺一条道路,村两委都要把党代表、村民代表、志愿者代表、老人会会长和其他社会贤达一一召集起来,在村民议事厅召开圆桌会议,进行无记名投票。不少纷纭复杂的意见、棘手烧脑的难事、历史遗留的问题,都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从无解逐渐变得有解。“有事要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多商量”日益成为街坊邻居的共识,有效地激发了广大村民的主人翁精神。
去年11月21日,全省乡村治理体系暨乡风文明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晋江召开。当代表们来到东山考察乡村治理创新实践时,纷纷为这个村子竖起了大拇指。走进东山,一股舒适宜居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干净整洁的村路、鳞次栉比的小楼、满面笑容的老人和设施齐备的幸福院,无不洋溢着浓浓的幸福。代表们都说,这里一点也不输日本的农村。
这个只有1200多人的小村,100%村民住上新房,100%家庭从事瓷砖建材生意或配套服务,100%老人“老有所养”,100%生活污水处理纳入管网。在村党支部书记张谋独和许多村民看来,这“4个100%”,既来自村里的二级瓷砖市场,也来自村民议事厅里的那张圆桌。
圆桌,象征着平等,意味着对话,体现着协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二个词就是“民主”,而“民主”本身就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内容。自2000年以来,东山村结合村情实际,探索建立了一套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务民主决策管理工作法“,民意问策-两委商策-支部议策-集体决策-村民督策”五个流程,如同闽南古厝的柱础,承托着村务民主的稳固和美。在东山村所有村民家中,都有一叠党支部专门设计制作的“民意便条”,无论对乡风民俗、环境卫生、便民服务还是村两委成员有什么意见建议,都可随时填写,由村两委和网格员每月定期入户收集,也可随时拨打“#88便民热线”反映问题和诉求;举凡村里的大事,都由户代表投票表决,赞成票超过85%才可以通过和实施;所有的村级事务,都细化为党务、村务、财务和其他等4大类、27个项目、39张表格,按照经常性、阶段性、动态性3类时效公开,置于党员和群众的监督之下。和谐的氛围和民主的习惯,就在这种实践中一点一点地积累、一步一步地形成。
村务民主实践,换来村民的同心同德。在今年2月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村两委和党员果敢担当,村民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妇女志愿者和回乡度假的学生志愿者逆风而行,守关把口、发放口罩、代买蔬菜、消杀环境、开展宣传、随访健康,16天风雨兼程换来雨后的初晴。张谋独说,“正是有了大家的齐心协力,东山才能打赢这场防疫战。”这,就是最壮丽的文明实践。
今年5月中旬,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2019年度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名单,东山村与大埔村双双榜上有名,获得400万元奖励。
延泽之美
延泽之美,美在志愿服务。这个社区成立于2015年,是磁灶第一个城镇新型社区,居民来自五湖四海。磁灶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分队部就设立在这里,门面高悬晋江新时代文明实践Logo:夸父逐日--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
新时代文明实践以志愿服务为主要方式,以志愿者为主体力量。这一内涵,在磁灶镇和延泽社区不断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借由党员志愿者、社会志愿者的力量,如同阳光里轻捷的燕子,飞入寻常百姓家。
2015年,吴俊荣、吴潇泠等人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牵头组建“磁灶公益联盟”,把志愿者聚到一起,为实现共同的梦想而努力。2016年“磁灶公益联盟”注册为磁灶镇志愿者协会,如今已成长为磁灶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主要力量之一。如今,磁灶镇志愿服务和公益团体越来越多,磁灶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分队与志愿者协会资源整合、一体运行,相继组建9支机关企事业单位志愿服务小队、27支村居志愿服务小队和24支校园志愿服务小队。乘着文明实践的东风,志愿服务如同龙窑之火越烧越旺。
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是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打通宣传教育关心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必须使志愿服务之根深扎社区和乡村,充分发挥志愿者与老百姓“零距离”的优势。“橄榄”是一个在晋江市民政局注册的慈善协会,自2018年成立以来,一直把开展“一对一”帮扶和救助疾病、慰藉孤寡作为自己的常态服务。就在6月9日这天,他们又走进延泽、磁灶、三吴、洋宅等社区和村落,为帮扶对象送去菜米油盐和关爱慰藉。创会会长吴琼英和协会负责人吴捷玺说“,我们在当地党政和村居委会的帮助下,经常走村入户走访摸排,确定需要帮助的孤寡老人和困难家庭,开展常态帮扶。今年共有21户对象纳入帮扶名单。”
(来源:晋江市委文明办 晋江经济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