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首页 > 地方巡礼 > 莆田
莆田:厚植“乡村振兴”内涵 推动乡村文化发展
http://wmf.fjsen.com 2020-06-19 11:09:23 来源:莆田文明网 责任编辑:康金山

“艺术创作直播”看见新乡村、打造“郑樵故里文化教育基地”、一间“农家收藏馆”留住历史文化记忆......这些新潮的例子背后,蕴藏着推进乡村文化发展的各种探索,塑造着乡村群众的“生活之美”。近年来,福建莆田积极推进乡村振兴,一点一滴的山间变化,让生活在这方水土的人感受到了惊喜和欣慰,在一次次生动鲜活的具体实践中,越来越多人看见了乡村振兴的发展轨迹。

“云端直播”看见新乡村

城厢区:艺术家“重返木兰溪”解乡愁 艺术创作直播“红起来”

 

“重返木兰溪”为主题的艺术创作直播活动举行 图片来源:莆田广播电视中心 

“大家好,我是艺术家陈彧君,现在大家所看到的地方就是我的老家福建莆田华亭镇园头村……”近日,一场以“重返木兰溪”为主题的艺术创作直播活动在莆田市城厢区华亭镇园头村举行。

近年来,网络直播发展正处在“快速上升”阶段,一些人把直播镜头对准乡村,让其成为乡村生活挖掘与展示的渠道,激发城市观众的好奇和向往。当天的直播间就设在园头村中一座古朴的老房子前,从这个村庄走出去的艺术工作者陈彧君,通过腾讯直播平台为大家讲述园头村的历史典故,还有那些在村庄里度过的童年时光。

触摸着岁月斑驳的古厝,凝望着川流不息的木兰溪,乡愁是陈彧君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这次回到老家办一场艺术活动,把我的创作理念和内容引到家乡来,依托5G技术,让网友看到我们村庄的景色,了解艺术和生活之间的关系。”艺术工作者陈彧君如是说。

据了解,1999年,陈彧君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现生活工作于上海。自2008年开始,陈彧君和他的哥哥陈彧凡共同创作“木兰溪”系列作品,将家乡的地域文化、儿时的成长记忆,用各种形式的作品记录下来,该系列作品曾先后在北京,上海,杭州以及台湾、德国、以色列等地展出,此次的“重返木兰溪”艺术创作直播活动,是一次将艺术带回乡土原境的集体创作活动。

这是一场关于乡愁的相聚,艺术来自日常生活的感动!陈彧君表示,重返木兰溪,回到一个人成长的地方,回到我们生活、创作的源头,旨在引导更多人去发现生命最原始的模样,珍惜命运的馈赠,收获感恩、真实的欢愉。

以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涵江区打造郑樵故里文化教育基地丰富群众精神生活

 

郑樵故里文化教育基地的现场图片 图片来源:莆田广播电视中心 

“郑樵文化”为后人留下了一座精神丰碑,我们可以在这里接受文化的启迪和熏陶。”今年,涵江区积极打造“郑樵故里文化教育基地”,以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涵江区白沙镇广山村第一书记林新袍告诉记者:“整个郑樵文化的布展,我们先后筹集了80多万元的资金,充分开发和挖掘郑樵文化,通过布展(一共四个展区),融入了乡情、郑樵文化、法治文化、家风家训以及廉政文化,以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据了解,宋代史学家郑樵,字渔仲,自号溪西逸民,郑樵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少年时读书资质异于常人,有“神童”的美誉。郑樵曾隐居于夹漈山中刻苦钻研经学、礼乐学、文字学、天文学、地理学、动植物学等方面共计三十年,将研究所得写成诸多著作,《通志》《夹漈遗稿》《尔雅注》《诗辨妄》等流传至今,其明晰的思想、文化的贡献对后世传承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郑樵故里文化教育基地”坐落于涵江区白沙镇广山村,绿树环绕,景色秀丽,故址右边为广业书院。记者了解到,广业书院系清乾隆十八年创建,1972年,院舍被拆除。2011年,广山村将原“六柱厅”原址原样改建为广业书院,与附近的夹漈草堂、溪东草堂、南峰书堂、郑樵墓连成一片,成为文化底蕴深厚的旅游景点。

文化兴则乡村兴,文化强乡村强。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林新袍书记对记者说:“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广山村将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致力将广山村、广业书院与郑樵文化、美丽乡村、红色文化及著名景区景点等融为一体,打造一个集地方特色、历史人文、农业自然生态观光旅游景区,不断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丰润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家园。”

老物件见证时代变迁

仙游榜头有家“农家收藏馆” 500件藏品留住历史记忆

 

大人向小朋友介绍老物件 图片来源:莆田广播电视中心 

6月4日,莆田市仙游县榜头镇新郑村梅峰林禅寺农家收藏馆正式向市民免费开放,不少游客闻讯前往欣赏藏品,追寻农家记忆。

农家收藏馆收藏500余件近代以来的农业器具和生活用具等,一件件或精致奇巧、或岁月斑驳的老物件上,都留下一段段历史的印记,充满了浓浓的年代感,折射出社会发展的时代变迁。观赏中,许多上了年纪的农民在老物件前感慨万分。

游客林阿美表示,早些年人们都是用水车给农田引水灌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样的老物件已经渐渐退出我们的生活,现在科技发展,节水灌溉技术越来越高效了。

在展厅里,一件“蓑衣”吸引了游客林栋春的注意,经主办方同意后,他还把这件颇具年代感的“蓑衣”穿在了身上,回忆往昔的似火光阴。

林栋春对记者说:“下雨天,插秧的时候穿上这种蓑衣,也不会漏水,非常好!编制蓑衣是一种原生态、自然的老手艺,是古人的一种智慧发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蓑衣渐渐被轻快的塑料雨衣取代,像这样的蓑衣,即便是现在穿上去还是觉得不闷热、很透气。”

记者在现场看到,很多城里的家长还特意带着孩子前来参观,通过一件件老物件了解前人的智慧,感恩先辈的付出和眼下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小朋友林佳佳在记者采访时说:“我们成长的年代都没见过这些老物品,今天听到奶奶介绍这些老物品,真是新奇又有趣。”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一些古老的农耕工具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为了激励更多人记住前人智慧,传承历史文化,梅峰林禅寺建起了农家收藏馆。

榜头镇梅峰林禅寺释文英法师表示,现在社会进步了,很多老物件正在发展中满满消失,成长在新时代的孩子并不知道这些东西是什么,收藏这些老物件,希望可以为后代保留更多时代见证,让古老文化代代相传。(莆田广播电视中心 莆田文明网综合)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