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首页 > 地方巡礼 > 三明
由点及面智能便利 三明市打造垃圾分类“升级版”
http://wmf.fjsen.com 2020-06-17 11:33:15 来源:​文明风 责任编辑:康金山

文明风6月17日(通讯员郑丽萍 林尚庆“这袋要放这个垃圾桶,那袋要放那个垃圾桶!”每次站在垃圾分类亭前,家住三明市梅列区梅岭社区的李阿姨都要认真“对号入座”。

2018年,三明市颁发了在市区范围内先行实施的《三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确定梅列区作为三明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试点区;2019年,三明市又将试点范围扩大至三元部分区域,选择东霞新村和江滨豪园2个小区开展垃圾分类试点。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像李阿姨这样自觉参与垃圾分类的居民越来越多。

今年,三明市逐步由试点片区扩大至全市各主管部门、机关企事业单位,梅列区、三元区所管辖公共区域(城市道路、广场公园、车站等公共场所),力争到2020年底实现市区生活垃圾分类达标投放户数占总户数50%以上……到2021年底,市区基本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经过1年多的努力,三明市垃圾分类走到了哪一步?遇到哪些难题、症结在哪?如何让垃圾分类真正走进我们的生活?

一、前端分类:垃圾分类投,积分可兑换

“剩饭、剩菜、果皮这些厨余垃圾,就放进专门的厨余回收桶里。”6月3日傍晚,家住梅列区碧桂园观澜苑的王敏,将厨余垃圾桶带下楼,放在指定的厨余垃圾收集架上。

“倒完垃圾就把桶放在收集架上,会有清洁工把桶洗干净。”她一边说,一边又朝垃圾分类亭走去,将其他垃圾扔进分类垃圾桶里,“分类后,小区卫生环境更好了。”

在碧桂园小区,大部分居民都领了2个厨余垃圾桶,王敏说:“每个楼栋下都安装了厨余垃圾收集架,很方便,但有的人还是嫌麻烦没有参加,还有的人一开始坚持几天,后面就放弃了。”

碧桂园是梅列区最早推行垃圾分类的试点小区之一。2018年,梅列区成为福建省6个开展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试点区域之一,专门成立了梅列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梅列区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三年行动计划与实施方案(2018-2020年)》。

梅列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罗维木介绍,在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后,全区范围内以点带面分不同层面实施垃圾分类工作:第一层面选取列东梅岭社区、列西富华社区、徐碧碧桂园小区为试点,先行实施垃圾分类;第二层面是辖区党政机关、学校、医院;第三层面涉及辖区大型商场、超市、三星级以上酒店及农贸市场。

试点工作逐层铺开后,如何做细做实居民前端的分类工作?

梅列区为试点小区逐门逐户免费发放2个8升厨余回收桶,桶上印有二维码,可实现垃圾可溯源。目前,梅列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涉及居民户数9772户、31353人,共发放厨余垃圾桶5106个,厨余垃圾收集架500个。目前,梅列区垃圾分类试点区域初步实现可回收物、餐厨垃圾等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日减量40余吨,约占梅列区日均生活垃圾总量的11.76%。

与梅列区不同,三元区侧重的是分类投放的便利化和收集的智能化。

在东霞新村的一个广场前,一排蓝色“大家伙”静静矗立,它的正面分布着4个大“口”,每个“口”上面分别标注着塑料、纸类、织物、金属。根据分类的垃圾不同,居民可将纸皮、塑料瓶等可回收物品投入到相对应的“口”中。

在垃圾分类智能环保屋前,一旁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居民通过扫码、刷脸或IC卡操作,就可实现垃圾投放,同时还有称重、结算、积分等诸多功能。当垃圾箱容量满时,相应警示灯会亮起,主动联系设备运营公司后台,工作人员会及时跟进并进行垃圾清理。

“如果投放不准确还可以溯源,通过大数据平台可精准地找到何人何时何地投了何物。”工作人员用平板电脑,打开大数据管理平台向记者介绍,“不仅可以查看覆盖小区数、总注册人数、总垃圾量等信息,还有监控调度、预约回收、运营统计分析等其他功能。”

三元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范崇镇介绍,智能环保屋是上个月投入使用,2个示范小区各安装1座,同时还派发厨余与其他垃圾两分类的鸳鸯桶635组,智能厨余和其他垃圾两分类点共8组。

“很方便,资源回收不浪费!”一位70多岁的老人说。她站在智能环保屋前拿出IC卡,在刷卡处“嘀”一声后,纸类投放口就自动打开。纸皮投入相应的“口”中,屏幕上显示:重量2.2公斤,累计积分1746分。

采用积分制激励居民从源头分类,是两区共同的做法。“居民每次分类投放垃圾后,可以获得相应的积分,积分可兑换洗洁精等生活用品,提高了居民参与的积极性。”罗维木说,以三明最大小区碧桂园为例,目前参与垃圾分类的住户2673户,垃圾分类参与率达83%,垃圾精准投放率90%、知晓率99%。

二、中端转运: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类收集、运输

“我分类了有什么用,反正也是混在一车里拉走。”走访中,很多市民与家住梅岭社区的罗建明有同样的疑虑。针对这个问题,记者就三明市生活垃圾如何完成中端转运进行了实地走访。

对生活垃圾的分类,三明市采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生活垃圾分类标志》标准,将其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4大类,尽可能分门别类打造适合三明实际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处置体系。

“可回收物的纸皮、塑料瓶等垃圾,大部分在市内就回收消化了;而有害垃圾总量少,由有资质的危废处置企业单独收运。”三明市城市管理局公用事业科科长张志忠认为,破解垃圾转运和处置难点,要在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这两类上下功夫。

那么,三明市如何破解“前端细分类、后端一勺烩”的难题?

据悉,市区厨余垃圾(包括家庭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和其他厨余垃圾等)的转运,都是交由第三方中标公司——千禧环保科技(三明)有限公司负责。而在末端处置上,居民小区产生的厨余垃圾主要由千禧公司负责,餐馆酒店产生的餐厨垃圾主要转运至三明市利洁环卫有限公司处理。

“两台车两条线路,厨余和餐厨两种垃圾分开收运。”千禧环保科技(三明)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小华说,目前,公司共配备6辆专门收运厨余垃圾和餐厨垃圾的车辆,每辆车每天往返3至4趟。

在东新五路某酒店后厨,上午9时,千禧公司的餐厨垃圾车准时报到,记者看到,工作人员将垃圾桶拖至餐厨垃圾车附近后,通过车上的升降设备,将餐厨垃圾倒入车中,之后用车上的高压水枪,将垃圾桶的污渍清洗干净。

“每天早上7时半,我们要到市区各个餐馆收运垃圾,现在每天的收集量大概40多吨,一辆车可以收运5吨垃圾。”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之后,这辆满载的餐厨垃圾车将开往三明市利洁环卫有限公司,在经过称重、放水、卸料、消毒后,它又将开启新一趟的收运。

不像厨余和餐厨垃圾,从起点到终点一站式完成运输,其他垃圾则需要进入垃圾转运站压缩后,才能运往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

在三元区江滨南路垃圾转运站,一辆辆自卸式垃圾收集车和挂桶式垃圾收集车,在压缩机前排队等待卸货。三明市城市管理局环境卫生中心副主任郑腾炎告诉记者,这些垃圾被“榨干”后,为防止产生二次污染,再由密闭式的转运车运往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焚烧。

“目前市区共有生活垃圾收集点1485个,压缩中转站22个,垃圾收集车60多辆,垃圾转运车40多辆,每天完成垃圾运输约340吨,可以满足市区其他垃圾的运输需求。”郑腾炎说。

至于大件垃圾,郑腾炎介绍,由大件废弃物处置企业定时采用厢式货车,进行规范化收集、运输至大件垃圾集散点初步破解,之后转运至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置。目前,三明市在两区集中设置大件垃圾堆放点共150处,其中梅列区78处,三元区72处。

三、末端处置:推进垃圾处理“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

在梅列区深坑仔厨余垃圾处理中心,机器完成自动上料后,千禧公司工作人员雷阳森对厨余垃圾进行了人工分拣,接下来的破碎、脱水、挤压等后续处理,将由处理系统自动化完成。

“每天随时进料,随时出料,进去的是厨余垃圾,而出来的就是有机肥料。”雷阳森笑着说,“这些厨余垃圾经过5天至8天的发酵后,再进行除臭净化就变成了有机肥料,1吨垃圾能生产约100公斤的肥料。”

今年3月底,深坑仔厨余垃圾处理中心正式投入使用,采用“预处理+PF生物好氧发酵系统+生物有机肥利用+PCL自控系统管理”的工艺技术,设备产出物即最终产物,一次完全发酵,产出物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农业标准商品有机肥料标准》NY525-2012的要求。

“这一处理中心每日可处理3吨厨余垃圾,目前市区垃圾分类示范小区产生的厨余垃圾每天约4吨,全部运往深坑仔厨余垃圾处理中心处理。”罗维木介绍,一个厨余垃圾点的日处理能力还远不能满足需求,接下来,三明市将在列西和徐碧再建2座居民智能厨余垃圾处理中心。

相比这种小型自动化的厨余垃圾处理系统,三明市厨余垃圾(此前称为餐厨垃圾)处置机制很早就开始运行。

早在2009年8月,三明市在全省率先实施餐厨垃圾无害化收运处理,是全国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首批33个试点城市之一,也是全省唯一的试点城市。通过多年的运行,三明市餐厨垃圾收集处置工作正逐步进入正轨。

2019年,三明市已实现了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今年4月1日,《三明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正式施行,进一步推进了餐厨垃圾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为规范三明市餐厨垃圾产生、收运、处置活动及其监督管理提供了重要法制保障。

走进餐厨垃圾的末端处理机构——三明市利洁环卫有限公司,一袋袋有机肥整齐地堆放在墙角。公司总经理黄建明向记者介绍,收集来的餐厨垃圾,经过人工分拣后,挑出被混在其中的玻璃瓶、塑料袋等杂物,再经过脱水、储料、粉碎、压榨、烘干、发酵等工序,将固体物制成有机肥;而液体部分,通过油水分离出泔水油,制成生物柴油等。

黄建明介绍,餐厨垃圾有机肥产量大概是20%,有机肥料的市场价是每吨600元至800元。

而生活垃圾的另一“巨头”——其他垃圾,约占生活垃圾的60%。如何处理好这些垃圾,成为垃圾分类末端处置的重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两区城区的其他垃圾就达到300吨。

在三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垃圾吊控制室里,工作人员正在操作吊臂,起运垃圾至给料斗。垃圾仓里堆放着好几层楼高的垃圾山,里面一个大铁爪,正将垃圾抓住放进进料口。

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的运行经理苏建中介绍,每天的垃圾运来后,要在垃圾仓里堆放3天到7天,进行充分发酵,以增加热值便于燃烧。当天,发电厂焚烧垃圾量为452.11吨,发电16.8万千瓦时,上网电13.526万千瓦时,烟气排放各项指标在线联网,随时接受监督。

目前,发电厂日垃圾处理量约500吨,垃圾处理能力不足问题突出。郑腾炎介绍,三明市已启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工程建设,日垃圾处理规模700吨。新项目前期环评、项目审批、设备采购等工作已经完成,计划年底前建成试运行。

“如果垃圾分类精准,将提升垃圾的品质,焚烧时燃值更高,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更好控制,可以减少垃圾的处理难度,促进企业效益的提高。”对垃圾前端的分类工作,苏建中也有所期许。

四、破解难题:习惯、配套、监管,一个都不能少

虽然三明市在生活垃圾分类走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是从源头减量到末端处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走访中,不少市民反映,由于缺乏垃圾分类的意识和知识,扔垃圾时,还是延续着“盲”丢手法,另外,由于缺乏刚性的约束措施,垃圾分类更像是一道“选答题”,可做可不做,分类放置的垃圾桶常常成为摆设。

“居民的分类意识不高,行为习惯的养成还需要时间。”范崇镇认为,粗放式的垃圾投放、运输和处理习惯,已经根深蒂固,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多个部门联合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

在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推进过程中,范崇镇遇到不少困难。在小区内设置垃圾分类点时,有些居民不同意设置在自己楼栋附近,产生不满情绪,他希望今后居民能多予以理解和支持。另外,有些老旧小区空间小,不仅限制了垃圾分类的布点设置,也常常让垃圾运输车开进去出不来。

“如果市民不分类,仅仅依靠道德谴责效果不明显,还是需要法律刚性执行。”罗维木认为。

如何让市民“随手扔”变“随手分”?“前期的习惯养成很重要。”在环卫部门工作13年,郑腾炎深有体会。他认为,前期市民分类习惯还未养成,垃圾分类知识也未掌握,可以引导市民先将垃圾的干与湿、可回收与不可回收进行大致分类,然后再逐步推进,让市民慢慢接受养成习惯。

“在提高市民意识、抓好垃圾分类源头的同时,也要完善硬件设施配套,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垃圾分类全链条处理体系。”三明市城市管理局市容管理科负责人王鲲介绍,三明市拟建市区餐厨垃圾处置项目,日垃圾处理规模不低于120吨,提高垃圾末端处置能力。(三明日报)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