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川在隔离点对集中医学观察点人员测量体温后,进行健康管理相关工作 鼓楼文明办供图
文明风4月14日讯(通讯员 吴芳)2003年非典时,“95后”还是一群初入学堂的孩子,被整个社会悉心呵护着。17年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全国各地出现众多抗击疫情的“95后”身影。
当前疫情防控态势向好,复工复产有序推进,但国际疫情蔓延快速,医疗救治、社区防控和后续工作任务依然艰巨繁重。在福州鼓楼,就有这样一群“95后”街道、社区医护人员,也是志愿者,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志愿冲锋在前,坚守在抗疫一线,用青春书写担当,守护着曾经守护他们的人。
95后的吴立梅,“我没结婚,我先上”
在南街中心新冠肺炎动员大会上,吴立梅主动请缨。
“领导,派我先去吧,我年轻又还没结婚,就自己一个人,哪怕感染了,影响也小点。”吴立梅是南街中心最年轻的医护人员之一。
此后,吴立梅每天辗转于中心、社区居委会、居家健康管理人员家中,随着国内疫情逐渐控制,疫情防控的重点变为预防境外人员输入,境外回榕人员的医学观察点值班也少不了吴立梅忙碌的身影。
截至4月6日,吴立梅已上门走访了216户,共监测751人次,每次外出监测体温,平均日行2万多步。作为千千万万基层医护人员中的一员,这次疫情给她的感触很深。
“我们能做的就是守好每一扇‘小门’,我们这些‘小门’连成一片,才能筑起一道坚固厚实的长城,才能够守好身后无数的中国家庭。”
95后的吴悦,“别担心,我就在旁边陪伴”
“您好,测一下体温!”“您好,午餐到了!”“您好,您的水果来了!”“您好,你们有什么需要尽管开口,我们就在旁边陪伴……”N+1次的温馨问候,是洪山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吴悦每天必做的“功课”,
洪山镇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作为鼓楼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疑似病例密切接触人员和境外人员的一所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由鼓楼区卫健局组建医护队伍,全面负责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工作。吴悦正是洪山中心选派的六名医护人员之一。
14天医学观察期内,吴悦每天在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穿着厚厚防护服,早晚对隔离医学观察人员各测量一次体温,并询问其健康状况,填写医学观察登记表、日报表、汇总表。隔离医学观察人员若有发热、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需立即向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和区疾控中心报告,并按规定送定点医院排查和诊治。
这期间,体温检查的敏感性、报告及时性是重中之重。除了测量体温、观察健康状况,还需要负责防控知识、派发餐食、收集、消毒并处理生活垃圾。碰到情绪出现波动的隔离医学观察人员,还需要及时地疏导、安抚他们的情绪,帮助他们积极乐观地面对疫情。
95后的张川,“我独居,我上隔离点合适”
“张川,吃完饭了吗?收拾东西,司机来了。”大年初一晚上6点,张川的舅舅急急忙忙找来朋友的车,送张川匆匆返程。从山西老家出发,张川要先走5个小时的高速路到郑州机场,再坐飞机回到福州。
张川今年25岁,是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预防医学本科专业的临聘人员,现就职于鼓楼区华大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年三十刚刚回到了山西老家的他,行李还没放下,就突然接到单位的紧急通知,全体工作人员提前结束春节假期,快速进入抗击“新冠肺炎”的紧急战斗状态。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项目的负责人,张川二话不说,立马改签了初二的机票回到单位。
去年9月,张川的弟弟因为一场车祸去世了,但他的母亲并没有因此阻拦张川在疫情期间奔赴一线。“张川,妈妈知道这件事你非做不可,这也是你的责任与义务,面对这样的事情,你没有理由做逃兵的。”集中医学观察点设立后,张川成为了第一个固定值班的医生。他总说,“我还年轻,而且是自己独住,去隔离点值班,我更加合适。”
从70后到95后,他们都奋战在自己的“战场”
为有效做好集中医学观察工作,防止境外疫情输入,鼓楼区启动了7个集中医学观察点,严格做到监管人员到位、健康监测到位、防控管理到位、诉求解决到位、暖心服务到位。
集中医学观察点启动以来,全体医务工作者们志愿、自觉轮班值守,他们穿着防护服,集服务员、保洁阿姨、外卖小哥、医护为一体。医护人员在为境外入榕人员提供严密的健康监测系列服务后,已陆续送走一批批隔离人员。隔离人员离开留观点后,还需对他们居住过的房间进行终末消毒。健康检测、打扫房间、撤换床单被套、对房间进行消毒……不漏一处死角,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让医学观察点变成下一个入住人员安全的“家”。
疫情面前,他们身体力行,用青春画笔描绘精彩人生、传承担当精神。截至目前 ,鼓楼区鼓西街道、南街街道、安泰街道、水部街道集中医学观察点已送走最后一位“客人”。但是,“解封”不是“解防”,零增长不是零风险,武汉虽已“解封”,但这群可爱的人依然在“战斗”。(鼓楼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