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罩”,遮也。谁能想到,2020年春节,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地从武汉向全国蔓延,让喜欢热闹的中国人安静下来,一只只薄薄的口罩遮住了节日的喜庆,形成一道道“人防人”的健康管理屏障。
“见”,现也。“一罩难求”,小口罩、大难题;“口罩还要戴多久”“废弃的口罩扔到哪里”等等,小口罩、大话题。如同色彩各异的口罩,对于如何使用口罩,人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也各不相同。口罩虽遮掩了人的大半张脸,却从不同侧面显露着每一个人的文明底色,拷问着社会治理体系的协同性。因此,在这场防控疫情的人民战争中,科学使用口罩应成为全社会高度自律的文明实践。
口罩是必须有的!戴与不戴?无关风度,关乎责任。非常时期,戴口罩是为自己、也为他人着想的善举,是履行阻断病毒传播、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社会责任。但毕竟人是不情愿、不舒适、不习惯的,时间一久,渐有不耐烦;天气一热,戴上就觉得闷;当下,还有一些人认为疫情防控形势出现了积极变化,趁天气晴好,赏满园春色,约上三三两两,口无遮拦,扎堆泡茶聊天。可曾想过,这种行为不仅给自己、也给他人健康留下隐患。因此,不少媒体和专业人士反复提醒:疫情尚未结束,不可盲目放松!低风险不等于零风险!绷住劲,戴口罩,别扎堆。
口罩是必须戴的!戴哪一种?无关贵贱,关乎科学。疫情防控引发对口罩的需求量呈爆发式增长,面对口罩市场供需失衡、特别是N95等高等级防护物资严重短缺的现实,国家发改委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呼吁:“口罩要科学按需使用”“每个人在科学做好自身防护的同时,都要肩负起科学节约使用口罩的责任”。口罩的种类很多,什么人戴什么款,如何科学使用,大有学问。如何理解“科学”二字,哲人说:“科学真正合法的目的,是把新的发现和新的力量真正惠赠给人类生活。”“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和思想情感属于那些永远影响着科学发展的文化变量。”在这场阻击战中,政府有关部门根据防控风险度的区别,精细科学调剂口罩;在社会上逐步形成了“医疗机构医护人员优先、基层疫情防控一线人员优先、公共服务行业一线人员优先”的共识。我们欣喜地看到,有的社会热心人士把高等级防护的口罩送给了防控一线的医护人员,或是为环卫工人、交警送去最急缺的口罩。即便是平凡岗位上的我们,当口罩紧缺的时候,也有身边的同事送来“及时雨”,这些不正体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有机统一吗?
口罩是必须更新的!扔到哪儿?无关身段,关乎环保。到目前为止,新冠病毒的源头仍未完全明晰,科学家的溯源研究还在持续。这场由野生动物惹起的特别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郑重地警告人们,大自然有很强的“报复能力”,保护生态就是保护人类,保护生态要从自我、从日常做起。然而,人类有时又容易健忘。当下,有的人一边在唾骂那些食用“野味”的人,一边把废弃的口罩随手随地丢弃,破坏了公共卫生,也损害了自身形象。垃圾桶前的弯腰和废弃口罩的精准投放,是对同事、邻里和亲友的尊重,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一段时间来,佩戴口罩成为大众出行的“标配”,随之而来的废弃口罩也越来越多,如何安全处理这些废弃口罩,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有的部门专门出台了管理办法,把废弃口罩纳入医疗废弃物一起管理,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因处置不当造成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口罩是终将摘下的!忍耐不是消极应对和妥协,而是坚信只要群防群控、人人参与,胜利终究属于我们。但愿冬去春来,这段全民佩戴口罩的历史,这场艰苦卓绝、前所未有的战“疫”,沉淀下来的收获是唤醒我们对科学、对文明的敬畏。愿摘下口罩的你,露出的真容比之前更美,这是由内而外、具有高度文明自觉的美。(闽南日报 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