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首页 > 地方巡礼 > 福州 > 闽清县
闽清推进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传承文化遗产 让古厝“活起来”让文化“火起来”
http://wmf.fjsen.com 2019-12-02 11:24:48 来源:文明风 责任编辑:康金山

“梅城印记”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是闽清县重点打造的古建修复及活化利用项目  图片来源:福州日报

文明风12月2日讯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声名在外的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宏琳厝,只是闽清县众多古建筑的其中一座。

闽清历史悠久、文化多元,千百年来留下了众多历史文化遗产。近日,记者走进闽清城乡,探访部分历史遗迹,“对话”当地历代先民,感受古今文脉传承。

梅邑文化留存众多载体

历史上,闽清孕育了礼乐文化、南洋华侨文化、海丝瓷文化等独具特色的梅邑文化,是闽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众多遗存的古建筑,成为梅邑文化的重要见证和载体。

在闽清县中心城区,正在进行保护性开发的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梅城印记”内,至今保留民国时期“五街九巷、四市一铺”的城市格局。这里明清古建筑林立,有保护完善的县级文庙、牧师楼、水门、县署等历史遗迹,还有福州第一个状元许将和著名革命家、侨领黄乃裳等历代先贤的故居。

在城外,大山深处的省璜镇良寨村,屹立着一座独特的、由女子独立主持建造的防御性古寨堡——娘寨,宏伟的建筑风格与保存完好的建筑风貌,堪称传奇;白樟镇下炉村,始建于230年前的安修厝内,“五代同堂”的故事和尊亲孝老文化世代流传;有“福州小婺源”之称的云龙乡后垅村,典利厝、功烈轩两座清代古民居巍然矗立、错落有致……

2017年、2019年,闽清县分别公布了两批历史建筑共72处。今年6月,该县又全面启动历史建筑普查,对所有16个乡镇、291个行政村展开拉网式梳理,目前已核查古建筑1400余处。

活化利用成为首选策略

“闽清的历史建筑不仅承载了当地人民难以割舍的乡愁,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传统、风俗民情,保护好闽清古厝、传承好梅邑文化,是县委、县政府的重要工作。”闽清县委常委、副县长江泳说,去年以来,闽清出台系列文件,在全县上下掀起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热潮,并成立了以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协调推进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工作。

“梅城印记”就是该县重点打造的古建修复及活化利用项目。“我们不搞大拆大建,而是尽量保持原貌,修旧如旧,精心打造,久久为功。”江泳介绍,为尽可能保留原有街巷格局与城市肌理、最大限度减少对居民生活影响,对街区老建筑结合传统明清夯土木构风格,以“微改造”的方式进行防护加固、现状修整。在老街巷改造过程中,同步提升路、管、线等基础设施,改善居民生活品质,留住更多本土居民。“丰富的历史文化要靠建筑物来表达,更要让本土居民来表达。”他说。

依托现有的古街、宗祠、文庙、名人故居等历史文化资源,注入现代时尚元素,“梅城印记”计划打造历史文化与特色产品展示区、商业街区、休闲区等3大特色区,通过设立历史文化展馆、黄乃裳与民主革命专题展馆、闽清古厝及“梅城印记”街区改造成果展馆、家风祖训与状元文化展馆、党建馆等5大场馆,全方位展示闽清古今文化风貌,并开展信俗文化活动、非遗文化表演、闽剧等,为街区加入更多鲜活元素。其中,部分场馆将在明年春节前建成开放。

全县上下掀起保护热潮

想方设法保护利用好古建筑,正成为闽清各地的“重头戏”。

在白樟镇樟山村,原本日渐破败的明兴厝,现在变得越来越“红火”。经考证,这座古厝曾作为抗战时期福州内迁学校福建学院暨附属中学的教学点,部分进步师生和地下党员曾在此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这段红色历史披露后,当地干部群众自发修葺保护这座古厝,将其装点一新,改造成抗日救亡活动主题展馆,向来者讲述当年的动人事迹,展示优良革命传统。

“每一座古厝都是宝。”白樟镇党委书记杨健浩介绍,该镇已经全面梳理出大小古厝103座,正积极挖掘当地古厝文化底蕴、搜集古厝故事。党委、政府的积极作为,让当地村民逐渐看到古厝保护的价值与意义,自发参与到修缮整治古厝的队伍中,许多古厝借此重新焕发活力。作为2018年闽清县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示范点项目,云龙乡后垅村的典利厝、功烈轩已修缮完毕并投入使用。这两处历史建筑,按照“小而精,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缮和保护,并依托典利厝及周边古民居,开展了农业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国学亲子游等活动。省璜镇的娘寨正进行提升改造,建设景观长廊、观景亭等设施。梅溪镇的保英厝等7处古建筑也在修缮,保英厝修缮完毕后将作为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为当地乡村振兴服务。

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闽清上下正以实际行动,践行这一新时代赋予的重大历史使命。

(供稿单位:闽清县文明办,图文来源:福州日报)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