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璋尧(右一)获评第六届泉州市道德模范。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12日,第六届泉州市道德模范名单正式出炉,汪伟阳等25人获评第六届泉州市道德模范,其中德化的张璋尧、林爱华分别入选诚实守信类、孝老爱亲类道德模范。
张璋尧,德化县南埕镇西山村卫生所乡村医生。目前,西山村有村民1338人,但常住人口只有228人,且大部分是老人,分散居住在各个角落。“我们这里有路就有房子。”他说,除了西山村,临近的前锋村、高际村和雷峰镇的肖坑村都没有诊所和医生,那里的村民生病了,都需要他出诊。因始终放不下村里的父老乡亲,张璋尧婉拒了前往县城的机会,一直坚守在小山村里。
张璋尧患有糖尿病,因长期需要服药,身体状态有时不大好,走路都很吃力,但只要病人电话一来需要出诊,他都会咬着牙背上药箱直奔生病村民家。“有时候脚没力气爬不上山,我就双手抓着小道旁的树枝、杂草,硬生生拉上去。”他说,他每个月都要出诊20多次,从1997年买第一辆摩托车以来,他的摩托车已换了3辆,药箱也换了6个。
张璋尧非常热情,总是认真对待每一位病人。有时外村的老人来看病后,他都会骑着摩托车将老人载回去,“老人走路要1个小时,我骑车只要十几分钟就到了。”行医38年来,张璋尧遇到过很多紧急情况,也通过自己的医学知识和技术挽回很多人的生命。(本网记者 陈小妮)
林爱华(左二)获评第六届泉州市道德模范。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林爱华,德化县美湖镇斜山村村民。31年前,林爱华儿子因病瘫痪,没有咀嚼能力,林爱华就用嘴巴把食物嚼烂了喂给儿子。儿子身体抵抗力弱,常常感冒、闹肚子,林爱华总能以母爱的特有敏感细心观察,她甚至能从儿子的叫声中,分辨出是发烧还是肚疼。为了照顾瘫儿,林爱华不敢外出,常年守在德化深山的家中。
林爱华的公公婆婆均已是八旬老人,分别患上血液疾病而不能下地劳动。林爱华默默地挑起照顾二老日常生活起居的重担。每天上午照料好儿子,自己吃点饭后,便回到老厝,看看公公婆婆,和他们聊聊天,帮忙整理家务。作为斜山村坂面角落最年轻的留守人员,今年55岁的她,在照顾好小儿子和公婆的同时,还经常到附近5位留守老人家中嘘寒问暖,帮忙联系医生,喂养鸡鸭、料理家务,尽其所能地给老人们各方面的照顾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