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志愿者参与移风易俗活动。
文明风11月11日讯(通讯员 黄文水)千年古城同安,彰显志愿“同安红”。厦门市同安区在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致力于搭建平台、创新载体、夯实机制,弘扬志愿精神,发掘文化底蕴,展现人文关怀。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双溪讲古场升级版一周四讲 讲师团增至44人内容更丰富
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日前,福建省委文明办下发通知,厦门市同安区被确认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第二批全国试点区,标志着同安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进入新起点。
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围绕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统筹城乡互动,宣传思想政策,传递文明风尚,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今年5月21日,同安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一批实践所(站)正式启用,双溪讲古场同步揭牌,首批礼聘苏乾坤、颜立水、蒋大营等一批同安“讲古仙”(说书艺人),聚焦同安历史、民俗、方言、典故等,用口述历史的方式,讲好同安故事。
同安区文明创建事务中心主任张荣森介绍,在同安双溪之畔、古榕树下的双溪讲古场,每周三傍晚准时开讲,现已开讲几十场次,成为同安居民一道必备的“精神晚餐”。应广大市民要求,从今年9月开始,双溪讲古场迎来升级版,讲古场每周由一次增加到四次,逢周一、周三、周五、周日下午,隔天举办一次,讲师团讲师也从最初的8人扩充到44人,讲古内容更为丰富,除了原有的党史、文史、民俗、非遗内容外,广涉中医、教育、法律、党建、保健、音乐、武术、围棋等。
同安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正在成为一个融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平台,成为一个“传播思想、实践文明、成就梦想”的百姓之家。
同安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同安区委文明办供图
同安文明卫士
依托互联网技术 打通城市管理的“最后一步”
文明,是一座城市最美的底色。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近日,同安区委文明办牵头开发的交通违法行为“一键拍”平台与“同安文明卫士”电子考评督查平台实现无缝接轨,“同安文明卫士”智慧平台功能更加强大。
据介绍,针对同安城区存在违法停车占用盲道、人行道,阻碍行人通行、影响市容市貌的问题,市民今后将可通过交通违法行为“一键拍”平台举报,采集交通违法信息并直接上传到交通违法处理数据库,经执法部门审核后处罚。此举将有力整治道路机动车违法停车,成为推动文明创建精细化管理的新抓手。
打通城市管理的“最后一步”,全民参与文明创建,有的放矢破解创建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同安区委文明办介绍,创建于2016年的“同安文明卫士”电子考评督查平台,依托互联网技术,成为同安文明创建的“利器”。平台强化了辖区内12个镇(街)、26个职能单位,以及第三方服务单位的考评和督查工作,涉及组织、单位800多家,并向普通市民开放使用入口,累计用户超过1万人,每天产生近800条涉及环卫、市容、两违、交通、绿化等9大类事件,上线3年多来,累计上报超过42万条事件。
市民只需用手机扫描“同安文明卫士”二维码,就可以随时随地上报环卫、市政、市容等城市管理问题。平台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陆续增设移风易俗、单位创建、台商之家、民企之家等子项目。
同安区创新建立“同安文明卫士”平台,既实现了文明创建督查主体多元化,更建立了跨领域、多层次的立体督查体系,引领全民参与文明城市创建。2017年11月,平台获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银奖。
同安志愿服务
出台激励机制和礼遇办法 助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志愿服务,让城市更有温度。9月20日,同安区志愿者联合会召开第二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总结2018年以来同安志愿服务工作,同时召开座谈会研究讨论《同安区志愿者管理办法》《同安区志愿者激励机制》《同安区志愿者礼遇办法》,这些办法近期将陆续出台,助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激发广大志愿者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为做好新时代志愿服务工作提供动力。
记者留意到,即将出台的《同安区志愿者礼遇办法》,内容涵盖星级评定、荣誉授予、免费保险等多方面。同时,注重实行志愿服务星级认定,授予荣誉等激励机制,增强志愿者的荣誉感和社会认可度。
在同安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去年3月以来,区志愿者联合会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同安区志愿服务超市+星火工程”,不断完善志愿服务机制、载体、内容,推动了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品牌化,形成“人人可为、人人愿为”志愿服务新格局。
同安区委文明办主任林拥护介绍,同安区“志愿服务超市+星火工程”,依托42支专业志愿队,在同安城乡与114个村(居)结对共建,通过开展“送志愿、送服务、种志愿”系列活动,协助全区各村(居)培育志愿服务组织,共孵化103支村(居)志愿服务队,同安的志愿服务“星火”,在城乡已形成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