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践行文明新风已成为泉州社会各界自发自觉的行动(刘泽阳供图)
泉州登记在册的志愿者已突破百万人(陈灵 摄)
核心提示
从明代庄用宾“立乡约、举乡贤”的改俗之举,到李贽“于世推移、其道必尔”的发展观念,再到清末吴桂生《泉俗激剌篇》的大声疾呼,泉州这座古城从来不乏改俗迁风、对接时代文明的倡行者。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历届泉州决策者更是把除旧布新作为加强社会改造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无论是上世纪50年代贯彻毛泽东同志“移风易俗、改造国家”的主张,还是本世纪以来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践行“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泉州始终走在时代文明前列,文明新风如影相随。
文明●追求:探索特色之路 走在创建前沿
爱心厨房成为许多乡村的文明新风景(陈明华 摄)
“五讲四美三热爱”“讲文明 树新风”……这样的口号,对于年轻人或许有些陌生,但上了年纪的市民,都耳熟能详。
在泉州一家国有企业上班的周成泉回忆,那个年代,泉州最繁华的九一街、东大路(现在的温陵路)和单位、街道社区办公楼建筑外墙上,“五讲四美三热爱”随处可见,“这可能是当时最数字化的经典标语!”
几十年来,泉州立足实际,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立足群众,文化带动、经济促进,以城带乡、山海协作,全民参与、齐抓共管”的特色精神文明创建之路。
创建文明之城,泉州经历了四次“升华”:
1978年至1986年,探索起步阶段。解放军驻南安某部与梅山镇率先开展“军民共建梅山文明镇”活动,创建了全国、全军第一个军民共建点。“这一时期,‘五讲四美三热爱’成为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明创建活动。”泉州市委文明办副主任吕宝贝说,在上世纪80年代,还没有“文明办”,当时叫“五四三办”。
1986年至1996年,逐步推进阶段。制定《泉州市文明单位建设管理办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纳入统一表彰范畴。泉州连续2次荣获省委、省政府授予的军民共建单项奖。
1996年至2001年,“讲文明、树新风”和文明安全小区创建,成为加快发展阶段的显著标志。文明行业创建从窗口单位向司法、行政执法、公共服务行业全方位拓展,泉州先后荣获省创建文明城市优胜城市,第六届、第七届竞赛活动一级达标城市。
2002年至今,全面提升阶段。2002年10月,泉州市首次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成为创建活动的主要载体。至2011年,泉州连续三届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提名资格)。
2015年2月,泉州获得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荣誉。2017年11月,泉州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并获评“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同时,石狮、晋江获评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环泉州湾全国文明城市群初具规模。
文明●样板:潮涌大江阔 风正帆高悬
文明殡葬深入人心(陈灵 摄)
如果把文化变迁比喻成一条江流,那么,悠远的历史、深厚的人文便是活水源头。正因为泉州人的千年坚守,才使得闽南优秀文化在得以活态传承、生生不息,从而内化为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动力。数十年来,泉州人清淤除梗,疏流浚源,打造婚丧喜庆新风的“样板”,全民性拓展志愿服务“版图”,积蓄崇德向善能量筑就“好人之城”,传扬家风家训湿润“大气候”……
泉州文明之帆,正是潮涌大江阔,风正帆高悬。
陋习逐渐消弭 缔造新风“泉州样板”
《淮南子·齐俗训》曰,“世异则事变,时移则俗易”。家住泉州市区宝洲街的吴助沿,亲历了浦西紧随时代,从物质到精神的蜕变。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江滨村落浦西与农村并无二致。2002年,浦西才整合灯星社区居委会。2009年,城市综合体动迁前,浦西仍是成片低矮民房。2012年,浦西万达广场开业。如今,流连于此的人很难想象,这里曾是破旧的“城中村”。
从“城中村”到城市核心华丽转身,灯星社区只用了几年。旧貌能够换新颜,社会风气的改变无疑起了推波助澜之力。
居民老梁的印象中,社区一直沿袭这样的习俗:入宅、结婚、满月、周岁等日子,主人家都要给每户送“口灶份”。“生活越来越富裕,排场越来越大,铺张浪费也越来越严重。”民间已颇有微词
为破除陋习,灯星社区组织老人协会、居民代表、社区干部商定“移风易俗居规民约”,废除“口灶份”,并对红白喜事的酒席规模、喜庆拱门、治丧阵头等民俗限量界定,“婚事新办、喜事小办、丧事简办”新风尚悄然形成。
同样地处城市繁华区域的晋江青阳街道永福里、青华、锦青、阳光、霞行5个社区,宗祠密集。多年前,每当逝者西归,喧闹异常,“十六抬龙杠”“一公里游丧”,以致周边交通拥堵不堪。
上个世纪60年代,泉州市区便已实施殡葬改革,推行火葬。近年来,泉州又先后出台《泉州市殡葬管理暂行规定》《关于开展“摒弃丧葬陋俗、倡导文明新风”活动的实施方案》等,对丧事简办作出明确规定,但送葬游街、大操大办的现象从未断绝。
2019年5月,青阳5个社区举行“深化治理改革、共创文明乡风”签约仪式,共立“新乡约”,一改数百年陋习。“新乡约”规定,殡事不超5天,拱门限1个,“阵头”不超3阵,原来道路拥堵的现象自此消弭。
在晋江市委文明办主任陈多多看来,“乡约”是改俗迁风的重器。“青阳新乡约”就是400多年前庄用宾立乡约、举乡贤、改乡俗的文明再续,“将推动古老传统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
泉州乡村地区广大,传统思想根深蒂固,人情观念强,是移风易俗的“主战场”。近年来,泉州市出台《厉行节约文明举办婚丧喜庆事宜的暂行规定》《深化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活动实施方案》等规定,民风民俗不断向上向善。灯星社区、青阳的文明蜕变,南安美林月埔村和梧山村打破两村300年禁婚历史的“惊天之举”,石狮“青商会”倡导的“莫炫嫁妆 婚姻无价”“准时开席”……除陋习,开新风,一个个“泉州样板”,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历经文明新风的洗润,“不比排场比贡献”“不晒嫁妆晒公益”等文明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尤其是2016年泉州被确定为全国农村移风易俗工作试点市以后,“黄金新娘”“天价嫁妆”等陋俗被摒弃,良风优俗在泉州开启“加速度”。
泉州志愿队伍不断发展壮大(陈明华 摄)
百万志愿者 绘就志愿“泉州版图”
这几天,惠安小马哥公益救助团队负责人、“90后”的“小马哥”刘庆生特别忙,四处走访重疾儿童家庭。今年以来,他们已开展了7场公益活动,众筹80多万元。“我们一定要让重疾儿童看到希望!再苦再累也值得!”
“小马哥”公益救助团队等新生力量的不断涌现,离不开一批又一批老志愿者的带动。年逾古稀的石狮祥芝人蔡加渐、陈省华,就是这样的“公益老夫妻”。
2014年,老船长蔡加渐和退休教师陈省华,在石狮东大垵海滩拉开公益净滩序幕。在两人的带动下,2015年,祥芝美丽海岸志愿者协会成立,至今已开展700多场净滩行动,吸引10万人次参与,清理垃圾700多吨,缔造了不可思议的“净滩神话”。原本垃圾成灾的东大垵,碧海银滩重现。
时针拨回20多年前。石狮永宁塔石村的老人记得,冬天骤冷,总会有一支“雷锋”队伍上门送过冬物品;开学前夕,当地贫困学生常会收到“雷锋”送来的助学金——这些与“太阳风”分不开。
学雷锋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的时代风尚。“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学雷锋的记忆。”21年前,25岁的董再发创立福建省第一个农村志愿服务组织——石狮太阳风志愿服务总队。这也是泉州最早的志愿服务组织之一。
如今,从助老、助孤、助学、助残、助困等,到保护环境、RH稀有血型互助、文物保护等,到处活跃着志愿者的身影。“比起一二十年前,现在的志愿者人数更多,志愿服务更加细分。”对此,泉州市委文明办志愿者科科长卢远远感触颇深,
这些,都得益于近年来泉州出台《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制定实施《“志愿情·泉州红”活动实施方案》,推动“志愿泉州”制度化。
在全省率先成立老龄服务志愿者协会、率先开展公共文明引导、率先实现县县建志愿者协会;近10万名志愿者服务东亚文化之都泉州活动年、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世界闽南文化节、亚洲艺术节、环泉州湾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大型活动;开展生态文明志愿服务,“美丽泉州·美丽心灵”“泉州红树林保护计划”“城市森林公益”等各放异彩……
一组数字或能更好诠释泉州志愿服务的“红火”——2014年,泉州登记在册的志愿者为12万人,而到今年9月初,泉州志愿者团队达到7461个,志愿者110万人,发布志愿服务项目超2万个。
志愿者的“马甲红”,让泉州这方热土,熠熠生辉。
道德模范为年轻一代树立标杆
三百道德标杆 筑就泉州“好人之城”
自2002年以来,晋江深沪镇后山社区党支部宣委吴奕澈,3次不顾个人安危,从毒气弥漫的舱底、风急浪高的海上,救回8条生命;
29年前大儿子先天性肌肉萎缩,24年前公公失明,18年前丈夫失明,17年前承载全家希望的小儿子先天性肌肉萎缩,一家四个残疾人,没有压垮泉港区涂岭镇樟脚村村民蔡玉华。她用最朴素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毅然扛起这个风雨飘摇的家。
在不久前召开的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上,吴奕澈、蔡玉华一同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道德模范评选工作开展以来,泉州已有8人次入选提名奖。
公民道德水平,体现民族基本素质,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泉州在深化创建文明城市的道路上,不断创新举措,推动城市文明水平不断提升。
2008年,泉州市开展首届道德模范评选,至今共评选表彰了128名泉州市道德模范。
泉州的“好人”同样层出不穷。截至去年底,泉州有71人入选“中国好人榜”、136人入选“福建好人榜”,“好人”数量居全省前列。基层设立“善行义举榜”1100多个、上榜人物超过1.3万人。
榜样的力是无穷的。300多名道德标杆,筑就泉州“好人之城”,也必将带动更多的“好人”涌现。
泉州各地通过家事文化馆等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陈晓东 陈升 摄)
传扬家风家训 温润泉州“好气候”
到过南安梅山芙蓉李氏家风家训馆的人,都无不惊叹。独具特色的闽南古大厝建筑风格,气派典雅。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这里展出的内容。
这里原为“进士第”,是李氏祖先、明代进士李振盘的故居。我市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工作后,蓉中村、蓉溪村、梅峰村、竞丰村等芙蓉4村将宗祠建成家风家训教育基地,从浩如烟海的历史古籍与李氏族谱中爬梳钩沉,精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蓉中名人和家族家训,启迪后人。
“文明的基因,往往在家风家训中扎根。”在惠安县重华文史研究会秘书长陈金良看来,家风家训是文化集中的表现,也是社会延绵发展最深厚的根基和源泉。家风家训的生命性在于不惧历史的淘洗,延绵不散,历久弥新。
近年来,泉州注重树立典型、创新载体,在全市范围内打造家风建设阵地,广泛开展家风家训教育传承活动,在全社会形成爱国爱家、向上向善的浓厚氛围。一批批富有特色的家风家训馆、传承基地脱颖而出,全市新建5个省级家风家训乡贤文化馆示范点、8个省级市级家风家训馆。同时,泉州大力培育“家+文化”建设活动,广泛开展“身边故事、共同铭记”活动,以“小家风”温润社会“大气候”。
【第三部分】 文明●为文明“立法” 创城之路不停歇
越来越多的乡村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林杰 摄)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于泉州而言,不仅是补齐短板、内外兼修、超越自我的现实所需,更是着眼未来、提升城市内在魅力、培植城市整体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泉州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常态创建结出的硕果,是凝聚全城合力尽心守护文明换来的成绩。
“创城不易,巩固创城成果更不易。”吕宝贝说,即便蝉联全国文明城市,依然不能有丝毫放松,这顶来之不易的桂冠,已经成为“倒逼”泉州人不断提高创建成效的动力。正因如此,泉州正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更广泛的参与、更强大的力量推动创城提质升级、持续常态,为文明成果持续注入内生动力。
2015年起,泉州陆续出台《推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机制化常态化的实施意见》《深化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常态化工作实施意见》《泉州市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管理办法》等系列规定、文件,并详细规定了文明城市创建的考核办法,持之以恒推进创城工作和奖惩机制落到实处。
“除了考评促常态,还有立法促常态。”据了解,开展以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已列入市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目前,《泉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草稿已经完成,立法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
历史不断前行,文明总在进步。“在法制不断完备的今天,为文明立法,用法治思维和法治理念规范文明行为,很有必要。”吕宝贝说,泉州推进文明行为立法,标志着未来的泉州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轨道,对于继续推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巩固和提升全国移风易俗工作试点市工作成效,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泉州晚报记者 廖培煌 通讯员 王荣锋 林杰)